首页汉语字典梃字的解释
梃

拼音 tǐng tìng 注音ㄊ一ㄥˇ ㄊ一ㄥˋ
部首木部 总笔画10画 结构左右
五笔STFP 五行 统一码6883
笔顺一丨ノ丶ノ一丨一フ丶
名称横、竖、撇、点、撇、横、竖、横、横折折撇、捺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tǐng(ㄊ一ㄥˇ)

⒈  棍棒。

其他字义

tìng(ㄊ一ㄥˋ)

⒈  杀猪后,在猪腿上划一个口子,用铁棍贴着腿皮往里捅,然后往里吹气,使猪皮绷紧,以便去毛:梃猪。

⒉  梃猪时用的铁棍。

造字法

形声:从木、廷声

English

a club; a stalk; straight

最读网梃字讲解

“槊”字的语文讲解 “槊”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韵味的汉字,在古汉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个字的含义、用法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 一、基本含义 “槊”本义为古代的一种武器,类似于长矛或铁枪。在古代战争中,槊作为一种重要的作战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战场之上。其形状通常为长柄,头部为锋利的金属,使得使用者能够刺、挑、拨、架等多种攻击方式。 二、词性变化 “槊”在汉语中主要作为名词使用,但也可以作为形容词或动词的辅助成分。例如,“槊矛”(长矛),“槊舞”(持槊舞蹈)等。在这些词语中,“槊”保留了其作为武器的原始意义,同时也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 三、文化内涵 1. 军事文化:“槊”作为古代战争的重要武器,承载着丰富的军事文化内涵。它见证了古代战争的残酷与激烈,也体现了古代战士的英勇与无畏。 2. 文学形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槊”也经常出现于武侠小说、历史小说等作品中。这些作品中的“槊”往往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色彩,成为塑造英雄形象、展现武侠风采的重要元素。 3. 武术文化:“槊”在中国传统武术中也有着重要地位。许多武术流派都把“槊”作为主要的练习器械之一,通过练习“槊”来提升自身的武术技能和身体素质。 四、用法示例 1. 作为名词:他手持一把槊,勇猛地冲向敌阵。(《三国演义》) 2. 作为形容词:他身材魁梧,手持一把粗大的槊。(《水浒传》) 3. 作为动词:他挥舞着槊,与敌人展开了激战。(现代汉语) 五、总结 “槊”这个字虽然简单,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通过对“槊”字的学习和理解,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战争和文化背景,还可以感受到汉字的独特魅力和语言艺术的精湛之处。

梃


※ 梃的意思、基本解释,梃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tǐng

〈名〉

(1) 棍棒 [wooden stick]

梃,杖也。——《广雅·释器》。朱骏声曰:“竹曰竿,草曰莛,木曰梃。”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梃刃(棍棒与刀);梃棒(棍棒);梃击(用棍棒殴击)

(3) 指门框、窗框或门扇、窗扇两侧直立的边框 [frame]。

(4) 如:门梃;窗梃

词性变化

tǐng

〈量〉

(1) 竿状物的计量单位,相当于“杆”、“支” [pole]

甘蔗百梃。——《魏书》

(2) 另见 tìng

基本词义

tìng

〈动〉

屠宰猪后,为了除毛,在猪的腿上割一个口子,用铁棍贴着腿皮往里捅,再往里吹气,使猪皮绷紧 [poke a hole on the slain pig]

词性变化

tìng

〈名〉

(1) 往猪皮内捅的铁棍 [iron stick]

(2) 另见 tǐng

康熙字典

梃【辰集中】【木部】 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集韻》《正韻》徒鼎切《韻會》待頂切,?音挺。《說文》一枝也。《徐曰》梃者,獨也。梃然勁直之貌。《魏書·李孝伯傳》武陵王駿獻酒二器,甘蔗百梃。

《孟子》可使制梃。《趙岐註》梃,杖也。《前漢·諸侯王表》奮其白梃。

《類篇》唐丁切,音庭。縣名。《前漢·地理志》屬膠東國。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梃【卷六】【木部】

一枚也。从木廷聲。徒頂切

说文解字注

(梃)一枚也。凡條直者曰梃。梃之言挺也。一枚、疑當作木枚。竹部曰。箇、竹枚。則梃當云木枚也。方言曰。箇、枚也。鄭注禮經云。个猶枚也。今俗或名枚曰個。音相近。按枚、?也。一莖謂之一枚。因而凡物皆以枚數。左傳。以枚數闔。謂枚枚數之。猶云一一數之也。直者則曰梃。如孟子制梃、漢書白梃皆是。禮經脯梃字本作梃。亦作挺。俗作脡。誤也。詳肉部。從木。廷聲。徒頂切。十一部。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