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藨字的解释
藨

拼音 biāo pāo 注音ㄅ一ㄠ ㄆㄠ
部首艹部 总笔画18画 结构上下
五行 统一码85E8
笔顺一丨丨丶一ノフ丨丨一一フノフ丶丶丶丶
名称横、竖、竖、点、横、撇、横折、竖、竖、横、横、竖提、撇、竖弯钩、点、点、点、点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biāo(ㄅ一ㄠ)

⒈  藨草,茎可用来编席或织草鞋。

⒉  芦苇的花穗。

⒊  古通“穮”,除草。

其他字义

pāo(ㄆㄠ)

⒈  莓的一种,可食。

异体字

  • ?

造字法

形声

最读网藨字讲解

“薯”字的语文解释 “薯”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汉字,它源自于土豆这一常见的食材。在现代汉语中,“薯”字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不仅指代土豆这种植物,还常常与食物、烹饪等概念联系在一起。 首先,从字形的角度来看,“薯”字由“艹”、“著”和“夕”三个部分组成。“艹”是草字头,通常与植物相关;“著”在这里作为声旁,表示读音;而“夕”则可能暗示了这种作物是在傍晚或晚上收获的。这些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一个形象生动且富有历史感的汉字。 在词义方面,“薯”主要指的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土豆。土豆原产于南美洲,后来传入世界各地,成为许多国家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土豆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不仅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还可以加工成各种美食,如薯条、薯片等,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薯”字还常常出现在一些固定短语或成语中,如“薯片”、“薯条”等,这些短语通常用于描述一种休闲食品或快餐。在这些短语中,“薯”字不仅保留了其原有的植物学意义,还通过添加后缀的方式,形成了具有特定含义和用法的新词。 在学习“薯”字时,我们还可以注意到它的读音和声调变化。在普通话中,“薯”的标准读音为shǔ,属于第三声。这个读音既体现了汉字的音韵美,也符合汉语的语音规范。 同时,“薯”字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见证了人类对粮食的不断探索和利用,也反映了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食物的独特理解和创造。通过学习“薯”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传统和饮食文化特色。 总之,“薯”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汉字,它不仅代表着一种常见的粮食作物,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个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汉语的魅力所在。

藨


※ 藨的意思、基本解释,藨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biāo

〈名〉

(1) 即鹿藿( Rhynchosia volubilis ),一种多年生蔓草,叶互生,三出复叶,荚果红褐色 [twining rhynchosia]

(2) 即莎草属植物,可以编席、草鞋 [bulrush]

藨,即今所用作席者也。—— 《汉书》

康熙字典

藨【申集上】【艸部】 康熙筆画:21画,部外筆画:15画

《唐韻》平表切,音殍。《說文》草名。鹿藿也。

《玉篇》蒯屬,可爲席。《增韻》可爲屨。《儀禮·喪服傳疏》屨者,藨蒯之菲也。《張衡·南都賦》其草則藨苧薠莞。

《集韻》蒲嬌切,音瀌。《爾雅·釋草》藨麃。《註》卽莓也。江東人呼爲藨莓。《爾雅·釋木》葥,山莓。《註》今之木莓,實似藨莓而大。

《韻會》悲嬌切,音鑣。猋藨,苕別名。《柳宗元詩》寧惟迫魑魅,所懼齊蔒藨。《註》《禮記》蔒蒿悽愴。藨與蒿同類。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藨【卷一】【艸部】

鹿藿也。从艸麃聲,讀若剽。一曰?屬。平表切

说文解字注

(藨)鹿?也。前莥篆訓鹿藿之實。此藨訓鹿藿。則當類處。徐鍇曰。釋艸。蔨、鹿藿。藨、麃。二者各物。疑字形之誤。以藨麃爲鹿藿也。玉裁按。葢麃誤爲鹿。淺人因妄增藿字耳。从艸。麃聲。讀若剽。平表切。二部。一曰?之屬。此字義別說也。南都賦。其艸則藨芧蘋莞。廣韵曰。可爲席。或作?苞。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