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藏字的解释
藏

拼音 cáng zàng 注音ㄘㄤˊ ㄗㄤˋ
部首艹部 总笔画17画 结构上下
五行 统一码85CF
笔顺一丨丨一ノフ一ノ一丨フ一丨フフノ丶
名称横、竖、竖、横、撇、竖折/竖弯、横、撇、横、竖、横折、横、竖、竖折/竖弯、斜钩、撇、点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cáng(ㄘㄤˊ)

⒈  隐避起来:埋藏。包藏。藏奸。藏匿。隐藏。蕴藏。藏污纳垢。

⒉  收存起来:收藏。藏品。藏书。储藏。

其他字义

zàng(ㄗㄤˋ)

⒈  储放东西的地方:藏府。宝藏。

⒉  道教、佛教经典的总称:道藏。大藏经。三藏(佛教经典“经”、“律”、“论”三部分)。

⒊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等省:藏族。

⒋  中国西藏自治区的简称。

⒌  古同“臟”。

异体字

  • ?
  • ?
  • ?

汉英互译

conceal、hide、store

相关字词

躲、匿、露

造字法

形声:从艹、臧声

English

hide, conceal; hoard, store up

最读网藏字讲解

“藏”字的语文讲解 “藏”是一个充满韵味和内涵的汉字,它的意义多样,既可以表示隐藏、躲藏,也可以表示收藏、储藏。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藏”字的语文解释及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 一、基本含义 “藏”字的基本含义是隐藏、躲藏。它通常用来描述某物或某人被掩盖或隐蔽起来,不让人发现。例如,“他藏在了树后”,“这个秘密被他藏了起来”。 二、引申含义 除了基本含义外,“藏”字还可以引申为收藏、储藏。比如,“他把这本书藏进了书架”,“博物馆里藏有许多珍贵的文物”。这些用法中,“藏”字体现了一种保护和珍视的态度。 三、语境中的运用 1. 在成语中的运用 “藏”字在成语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藏龙卧虎”形容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藏头露尾”则形容人胆小怕事,有所隐瞒。 2. 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在文学作品中,“藏”字常被用来塑造含蓄、隐晦的形象或表达含蓄的情感。如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这里的“睡着”实际上是一种隐喻,暗示了社会现实的黑暗和麻木。 3. 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在古诗词中,“藏”字也常被用来表达诗人含蓄、委婉的情感。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里的“知否,知否?”实际上是一种含蓄的询问,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四、字义辨析 在理解“藏”字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其与相近字词的辨析。例如,“藏”与“仓”、“苍”等字在字形和字义上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辨别这些字词的区别和联系。 五、总结 “藏”字作为汉字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其意义多样且富有表现力。通过对其基本含义、引申含义以及在语境中的运用的深入讲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字的用法和内涵。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在学习和运用中不断积累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藏


※ 藏的意思、基本解释,藏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cáng

〈动〉

(1) (形声,臧声。本义:把谷物保藏起来)

(2) 储积,收藏 [store]

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墨子·三辩》

子不闻藏书者乎?——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又如:矿藏;收藏(收集保藏)

(4) 隐匿 [hide]

藏,匿也。——《说文新附》

慢藏海盗。——《易·系辞上》

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吕氏春秋·察今》

(5) 又如:藏掩(遮盖,隐瞒);藏拙(因怕丢丑而不显露自己的技能和意见);藏娇(把娇娃藏起来。指娶妾别居);藏名(隐匿名声)

(6) 怀有 [nurse]。如:包藏;藏怒(怀藏怒火;怀恨于心)

康熙字典

藏【申集上】【艸部】 康熙筆画:20画,部外筆画:14画

〔古文〕匨《唐韻》昨郞切《正韻》徂郞切,?音鑶。《說文》匿也。《易·乾·文言》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蓄也。《易·繫辭》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兹郞切,音臧。草名。《司馬相如·子虛賦》其埤濕,則生藏莨、蒹葭。《註》藏莨,草中牛馬芻。

才浪切,音臓。《禮·月令》謹蓋藏。《晉語》文公之出也,豎頭須,守藏者也,不從。

與臓通。《周禮·天官·疾醫》參之以九藏之動。《註》正藏五,又有胃、膀胱、大腸、小腸。《疏》正藏五者,謂心、肝、脾、肺、腎,?氣之所藏。《白虎通》人有五藏六府,何法,法五行六合也。《說文》《漢書》通用臧。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藏【卷一】【艸部】

匿也。昨郎切〖注〗臣鉉等案:《漢書》通用臧字。从艸,後人所加。

说文解字注

(臧)善也。釋詁、毛傳同。按子郞才郞二反。本無二字。凡物善者必隱於内也。以從艸之藏爲臧匿字始於漢末。改易經典。不可從也。又贓私字。古亦用臧。从臣。戕聲。則郞切。十部。

?)籒文。按宋本及集韵、類篇皆從二。今本下從土非。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