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曰字的解释
曰

拼音 yuē 注音ㄩㄝ
部首曰部 总笔画4画 结构单一
五笔JHNG 五行 统一码66F0
笔顺丨フ一一
名称竖、横折、横、横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yuē(ㄩㄝ)

⒈  说:子曰诗云。

⒉  为(wéi ),是: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⒊  叫做: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

⒋  语助词,无实义:昊天曰明。

汉英互译

call、name、say

造字法

指事:口中加一短横表示出气

English

say; KangXi radical 73

最读网曰字讲解

“曰”字的语文讲解 “曰”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汉字,在古代汉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个独立的字,还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语言习惯。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曰”字的含义、用法及其在古代汉语中的地位。 一、“曰”的基本含义 “曰”在古代汉语中通常表示“说”的意思。它可以用作动词,用于表达说话、陈述等行为。例如,在《论语》中,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曰”就是“说”的意思,表示孔子在教诲弟子们要不断学习并时常复习,这样做会让人感到快乐。 二、“曰”字的常见用法 1. 作为主语:在句子中,“曰”可以作为主语,表示说话者或陈述者。如《左传·宣公二年》中的“公曰:‘是何谓也?’”这里的“曰”就是主语,表示说话者(公)在提问。 2. 作为谓语:“曰”也可以作为谓语,表示陈述、判断等。如《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王曰:‘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里的“曰”就是谓语,表示项羽在自我反省。 3. 作为宾语:有时,“曰”还可以作为宾语,表示说话的内容。如《孟子·梁惠王上》中的“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里的“曰”就是宾语,表示孟子在告诉梁惠王,仁义比利益更重要。 三、“曰”字的文化内涵 “曰”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体现了古人的语言习惯,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例如,《尚书·大禹谟》中的“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这句话强调了德政的重要性,认为统治者应该以德治国,养民安邦。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曰”字还常常与古代的礼仪制度相结合。在古代,人们常常通过“曰”来表达敬意、问候或陈述事实。如《礼记·曲礼上》中的“曰:‘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这里的“曰”就是一种礼貌用语,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感谢。 四、“曰”字在现代汉语中的演变 虽然“曰”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但它依然保留着一定的影响力。在一些文学作品、历史文献和方言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曰”字的身影。同时,“曰”字的含义和用法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发展。例如,在现代汉语中,“曰”有时被用作引号,表示强调或引用。 总之,“曰”字作为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不仅具有丰富的语义和用法,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和了解“曰”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特点和魅力,从而更加深入地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曰


※ 曰的意思、基本解释,曰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yuē

〈动〉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象口形,加上的短横表示声气。本义:说,说道)

(2) 同本义[say]

曰,言也。——《广雅》

子曰何其。——《诗·魏风·园有桃》

女曰鸡鸣。——《诗·郑风·女曰鸡鸣》

子曰。——《论语·学而》。皇疏:“发语之端也。”

曰有大艰于西土。——《书·大诰》

曰师曰弟子云者。——唐· 韩愈《师说》

若业为吾所有…曰姑俟异日观。——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又如:子曰;国人皆曰可杀

(4) 叫做 [call]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书·洪范》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明· 魏学洢《核舟记》

文曰天启。

文曰初平山人。

有村曰谢庄。——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树帜曰谢庄团练冯。

词性变化

yuē

〈助〉

句首、句中助词,无实义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小雅·采薇》

康熙字典

曰【辰集上】【曰部】 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集韻》《韻會》?王伐切,音越。《說文》詞也。从口乙聲。亦象口气出也。《註》徐鍇曰:今試言曰,則口開而氣出也。《玉篇》語端也。《廣韻》於也,之也。《增韻》謂也,稱也。《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按《古文尙書》曰若作粵若,曰放勳作曰,蓋訓爲語端者與粵通,訓爲詞者則如字耳。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曰【卷五】【曰部】

詞也。从口乙聲。亦象口气出也。凡曰之屬皆从曰。王代切

说文解字注

(曰)䛐也。䛐者、意內而言外也。有是意而有是言。亦謂之曰。亦謂之云。云曰、雙聲也。釋詁。粤于爰曰也。此謂詩書古文多有以曰爲爰者。故粤于爰曰四字可互相訓。以雙聲㬪韵相假借也。从口?。象口气出也。各本作从口乙聲、亦象口气出也。非是。孝經音義曰。从乙在口上。乙象氣。人將發語。口上有氣。今據正。王伐切。十五部。凡曰之屬皆从曰。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