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盬字的解释
盬

拼音 注音ㄍㄨˇ
部首皿部 总笔画18画 结构上下
五笔AHNL 统一码76EC
笔顺一丨フ一丨フノ一一丨丨フ一丨フ丨丨一
名称横、竖、横折、横、竖、竖折/竖弯、撇、横、横、竖、竖、横折、横、竖、横折、竖、竖、横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gǔ(ㄍㄨˇ)

⒈  古代盐池名:“戊子至于盬。”

⒉  没有经过熬制的盐:“猗顿用盬盐起。”

⒊  不坚固:“器用盬恶,孰当督之!”

⒋  停止:“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

⒌  吸饮:“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已而盬其脑。”

异体字

  • ?
  • ?

English

salt pit; leisure; pot; drink

最读网盬字讲解

“盨”字的语文解释 “盨”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汉字,但在古代文献和书法中仍有一定的出现频率。它不仅具有独特的字形美,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个字的含义、读音以及其在句子中的用法。 一、字义解析 “盨”本义是指古代盛食物的器具,类似于现代的碗或盘。这种器具通常用于盛放黍稷稻粱等谷物,是古代礼仪活动中常见的器物之一。由于盨是盛食物的容器,因此与饮食文化紧密相连。 二、读音与字形 “盨”的读音为shì,属于形声字。从皿(mǐn)声,本义指盛食物的器具。其字形结构为上下结构,部首为“皿”,表示与容器有关。 三、词语搭配与例句 1. 词语搭配:与“盨”相关的词语并不多,但可以组成一些复合词,如“盨盘”指的是盛食物的盘子,“盨碗”则是指用来盛饭的碗。 2. 例句: - 他拿着一个盨盘,里面装满了各种美食。(他拿着一个盨盘,里面装满了各种美食。) - 它是一个用来盛放食物的盨盘。(它是一个用来盛放食物的盨盘。) 四、文化内涵 “盨”字不仅与饮食文化紧密相关,还体现了古代礼仪的严谨性。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饮食的仪式感,“盨”作为盛食物的器具,承载着人们对食物的敬畏和尊重。此外,“盨”字也常出现在古代文献和书法作品中,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符号。 五、总结 “盨”是一个充满文化内涵的汉字,它不仅表示一种盛食物的器具,还承载着古代礼仪和饮食文化的精髓。在现代汉语中,“盨”字并不常用,但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依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通过对“盨”字的详细讲解,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字的含义、读音以及其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光发热。

盬


※ 盬的意思、基本解释,盬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名〉

(1) 盐池 [salt pond]

盬,盐池。——《广韵》

(2) 未经炼制的颗粒盐 [granulated salt]

猗顿用盬盐起。——《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贞索隐:“盬,谓出盐直用不炼也。”

词性变化

〈动〉

通“苦”。止息 [stop]

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诗·唐风·鸨羽》

康熙字典

盬【午集中】【皿部】 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3画

《唐韻》公戸切《集韻》《韻會》果五切《正韻》公五切,?音古。《說文》河東鹽池,袤五十一里,廣七里,周行十六里。《左傳·成六年》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饒而近盬。《註》郇瑕,古國名,在河東解縣。盬,鹽也。猗氏縣鹽池是。《周禮·天官·鹽人》凡齊事,鬻盬以待戒令。《疏》盬出於鹽池,今之顆鹽是也。《史記·貨殖傳》倚頓用盬鹽起。《註》謂出鹽直用不練也。一說盬鹽,河東大盬。散鹽,東海煑水爲鹽。

不攻緻也。一曰不堅牢也。《詩·唐風》王事靡盬。《前漢·息夫躬傳》器用盬惡。

啑也。《左傳·僖二十八年》晉侯夢楚子伏己而盬其腦。

《玉篇》姑也。《揚子·方言》且也。

雜猝也。《註》皆倉卒也。

《集韻》古慕切,古去聲。攻緻也。

《廣韻》古胡切《集韻》《韻會》《正韻》攻乎切,?古平聲。?楚人謂鹽池爲盬。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盬【卷十二】【鹽部】

河東鹽池。袤五十一里,廣七里,周百十六里。从鹽省,古聲。公户切

说文解字注

(盬)河東鹽池也。地理志。河東郡安邑。鹽池在西南。郡國志亦云。安邑有鹽池。左氏傳曰。郇瑕氏之地。沃饒而近盬。服䖍注云。盬、鹽池也。土俗裂水沃麻。分灌川野。畦水秏竭。土自成鹽。卽所謂鹹鹺也。而味苦。號曰?田。杜注左氏、郭注穆天子傳皆曰。盬者、鹽池。然則鹽池古者謂之盬。亦曰盬田。周禮因以爲鹽不湅治之偁。又引申之、詩以爲不堅固之偁。周禮苦良。苦讀爲盬。謂物之不佳者也。袤五十一里。廣七里。周百十六里。左傳正義、後漢書注所引同。惟水經注涑水篇引作長五十一里、廣六里、周一百一十四里爲異。魏都賦注。猗氏南鹽池。東西六十四里。南北七十里。郡國志注引楊佺期洛陽記。河東鹽池、長七十里。廣七里。水經注曰。今池水東西七十里。南北七十里。參差乖異。葢隨代有變。从鹽省。古聲。公戶切。五部。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