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遽字的解释
遽

拼音 注音ㄐㄨˋ
部首辶部 总笔画16画 结构左下包围
五行 统一码907D
笔顺丨一フノ一フ一ノフノノノ丶丶フ丶
名称竖、横、横撇/横钩、撇、横、竖弯钩、横、撇、弯钩、撇、撇、撇、点、点、横折折撇、捺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jù(ㄐㄨˋ)

⒈  急,仓猝:遽尔(突然)。遽死。遽然。匆遽。

⒉  惊惧、慌张:遽色。惶遽。

⒊  古代报信的快马或驿车:乘遽而至。

⒋  遂,就:“塘有万穴,塞其一,鱼何遽无由出?”

造字法

形声:从辶、声

English

suddenly, unexpectedly; at once

最读网遽字讲解

“遽”字的语文讲解 “遽”是一个形声字,从马,具声。其本义为急走、仓猝,表示一种匆忙、紧迫的状态。这个字在古文中常用来形容马跑得很快或者事情发生得出乎意料。 一、字形结构 “遽”字的左半部分是“马”,表明它与马有关,是一种动物。右半部分是“具”,作为声旁,表示字的读音。这种形声字的构造方式在汉字中很常见。 二、词义解释 1. 匆忙、紧迫:“遽”字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匆忙、紧迫。例如,在《后汉书·袁绍传》中有“督邮至县,吏曰:‘何前日之遽来?’”这里的“遽”就是匆忙的意思。 2. 马快:“遽”也可以指马跑得很快。如《楚辞·离骚》中的“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中的“驰骋”即指马快速奔跑。 3. 惊讶、意外:“遽”还可以表示惊讶、意外。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范增数目项王,举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这里的“默然”可以理解为项王对范增的举动感到惊讶和意外。 4. 立即、赶快:“遽”还可以表示立即、赶快的意思。如《吕氏春秋·尽数》中的“遂往,告之于始皇。”中的“遂往”即表示立即前往。 三、用法示例 1. 用作副词:“遽”可以用作副词,表示匆忙、紧迫或立即的意思。如“遽尔不悦”、“遽往赴之”等。 2. 用作连词:“遽”有时也可以用作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分句,表示转折关系。如“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恐或名丈人之辞,出自东宫,侯就狱,及见母,相对泣下。帝怒,问左右:“何故不治?”左右曰:‘帝感太史公言,使人遗左公书。’帝曰:‘此书何时何地所见?’对曰:‘臣之先人尝受之,臣止能解之,言之不尽,是以未奏。’帝不信,问其事,乃诏史官记之,敢有泄者,罪不赦。”这段文字中,“及……也”就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3. 用作动词:虽然“遽”不作为首笔笔画的动词使用,但在一些成语或固定短语中,它也可以作为动词使用,表示突然、仓促的意思。如“遽不可耐”。 四、总结 “遽”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多种用法的汉字。通过对其字形结构、词义解释以及用法的详细讲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字。在学习和阅读古文时,注意积累和理解这类形声字的特殊用法和含义,有助于提高古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遽


※ 遽的意思、基本解释,遽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名〉

(1) (形声。从辵( chuò),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送信的快车或快马)

(2) 同本义 [post car or horse]

遽,传也。——《说文》

以待达穷者与遽令。——《周礼·大仆》

掌邦国传遽之小事。——《周礼·行夫》。注:“若今时乘传骑驿而使者也。”

且使遽告于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注:“传车。”

士曰传遽之臣。——《礼记·玉藻》

(3) 又如:遽人(驿卒;传达命令的人);遽驿(传车和驿马);遽传(驿车和传舍);遽委(驿站车马和储存的粮食)

(4) 乡名 [Ju village]。在今河北省元氏县附近

词性变化

〈副〉

(1) 立刻;马上 [immediately;at once;in no time]

遽兴姜戎。——《左传·僖公三十二》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遽扑之。——《聊斋志异·促织》

遽以不变名之。——[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遽诺(马上承诺、答应);遽理(马上或很快处理);遽即(立即)

(3) 就,竟 [then]

岂遽善游哉。——《吕氏春秋·察今》

此何遽不能为福乎?——《淮南子·人间训》

遽惊谢曰。——清· 周容《芋老人传》

遽躬蹈之。——清· 袁枚《祭妹文》

〈形〉

(1) 惊慌 [frightened]

(2) 又如:遽惶(惶遽,惊慌);遽惕(惶恐戒惧);遽戚(敬畏的样子);遽容(恐惧的脸色)

(3) 十分贫困,窘迫 [very poor]

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世说新语》

(4) 急忙,匆忙 [hastily;hurriedly]

遽数之不能终其物。——《礼记·儒行》

公惧,遽见之。——《国语·晋语》

遽契其舟。——《吕氏春秋·察今》

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5) 又如:遽别(急速分别);遽步(急步快走);遽忙(匆忙);遽几(急切期求);遽淹(迅速而逝)

(6) 快,迅速 [quick;fast]

本乎疾者其势遽,故难得以晓也。——刘禹锡《天论》

康熙字典

遽【酉集下】【辵部】 康熙筆画:20画,部外筆画:13画

《廣韻》《集韻》《韻會》其據切《等韻》巨御切,?音詎。《玉篇》急也,疾也,卒也。《禮·儒行》遞數之,不能終其物。《左傳·僖二十四年》公遽見之。《後漢·劉寬傳》雖在倉卒,未嘗疾言遽色。

《廣韻》戰慄也。《集韻》窘也,懼也。《左傳·襄三十一年》豈不遽止。《註》遽,畏懼也。《楚辭·九章》駭遽以離心兮。《註》言意中驚駭,逐離己心也。

《說文》傳也,驛車也。《禮·玉藻》士曰傳遽之臣。《註》士位?,供車馬之役,故自稱傳遽。《左傳·僖三十三年》且使遽告于鄭。《註》傳車,卽驛遞也。

《集韻》求於切,音渠。麥也。

姓。

《正韻》魯遽,人名。

《集韻》權俱切,音劬。義同。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遽【卷二】【辵部】

傳也。一曰窘也。从辵豦聲。其倨切

说文解字注

(遽)傳也。釋言。馹遽傳也。孫炎曰。傳車、驛馬也。左傳僖卅三年。使遽告於鄭。遽興姜戎。昭二年。乘遽而至。傳中戀反。一曰窘也。窘迫也。从辵。豦聲。其倨切。五部。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