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ǐzhìshàn

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例子鲁迅《而已集 黄花节的杂感》:“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


基础信息

拼音zhǐ yú zhì shàn

注音ㄓˇ ㄩˊ ㄓˋ ㄕㄢˋ

繁体止於至善

感情止于至善是褒义词。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辨形“止”,不能写作“至”;“至”,不能写作“止”。

近义词十全十美、白璧无瑕、至善至美

反义词漆黑一团、毫无是处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止于至善:一种追求完美的精神》 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成语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更是我们了解古人智慧的重要窗口。今天,让我们一同来探讨一个充满哲理意味的成语——“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篇,原文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的意思是指通过学习,使人的光明德性得以彰显,与民众亲近,并且最终达到最完美的境界。“止于至善”中的“止”,在这里并不是停止的意思,而是达到、实现之意;“至善”则是指最高尚、最完善的状态。 “止于至善”的精神实质在于不断追求卓越,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它告诉我们,无论是在个人修养还是社会实践中,都应以最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不断超越自我,直至达到理想的完美状态。这种精神鼓励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保持坚韧不拔,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时刻反省自身,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高尚的道德准则。 在当今社会,“止于至善”的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激励着我们不仅要关注个人成长,更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努力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同时,这一理念也强调了持续改进的重要性,鼓励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追求进步和完善,以期达到更高的境界。 总之,“止于至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更是一种深邃的人生哲学。它教导我们要有崇高的理想,不懈地追求卓越,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获得个人的成长与成功,还能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止于至善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止于至善的意思解释、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成语接龙(顺接)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靡所底止 谓没有止境。
宁为鸡口,毋为牛后 比喻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同“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掉以轻心 掉:原意为摇摆;现只表示一种动作;无实义;轻心:漫不经心。对事情采取轻率的漫不经心的态度;不认真当回事。
百战百胜 打一百次仗;胜一百次。形容善于作战;所向无敌。
东扶西倒 从这边扶起,却又倒向那边。比喻顾此失彼。也形容坏习气太多,纠正了这一点,那一点又冒头了。
反面无情 翻脸不讲情面。形容对人的态度突然变坏;不留情面。
丑媳妇免不得见公姑 公姑:公婆。比喻害怕见人而不得不见人。
雄心壮志 伟大的理想;宏伟的志愿。
困而不学 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却不肯学习。
行不顾言 顾言:顾及自己所说的话。为人处事不守信用。
进锐退速 锐:迅速。急于求进者往往后退也快。
目眩心花 眩:眼花;花:模糊不清。眼花缭乱,心神迷乱。
融会贯通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透彻理解。指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合贯穿在一起;从而取得对事理全面透彻的理解。
死对头 指难以和解的仇敌。
风声鹤唳 唳:鹤鸣声。风吹的响声和仙鹤的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龙驭上宾 亦作“龙御上宾”。《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后因用“龙驭上宾”为皇帝之死的讳饰语。意为乘龙升天,为天帝之宾。
刻不容缓 刻:片刻;容:容许;缓:延缓;耽搁。一刻也不容许延缓。形容形势十分紧迫。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徒:空;羡:羡慕。坐着看那些钓鱼的人,空自有羡慕鱼儿的心情。指空想旁观不如实干。
如痴如醉 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鲜血淋漓 淋漓:不停往下滴落的样子。形容鲜血流淌不止。
认贼作父 把坏人当作父亲;常指卖身投靠坏人或敌人。
刚愎自用 刚:强硬。愎:固执;任性。刚愎:倔强固执;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自用:自以为是。固执任性;自以为是。
霜露之悲 对父母先祖的悲思。
拨乱济危 平定乱世,救济危难。亦作“拨乱济时”。
欢聚一堂 欢乐地聚集在一起。
改恶向善 指不再做恶,重新做好人。
驰魂宕魄 形容振撼心灵。
声驰千里 驰:传扬。名声远播。形容声望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