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夏变夷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夏,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夷,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族。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
出处《孟子 滕文公上》:“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
例子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13回:“平时守着用夏变夷的古训,把新政、新学批驳得一钱不值。”
基础信息
拼音yòng xià biàn yí
注音ㄩㄥˋ ㄒ一ㄚˋ ㄅ一ㄢˋ 一ˊ
繁体用夏變夷
感情用夏变夷是中性词。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中华文化同化少数民。
反义词全盘西化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用夏变夷:文化交融的智慧》
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有许多精妙绝伦的成语,它们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还反映了古人对于世界和生活的独到见解。其中,“用夏变夷”这一成语,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它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更揭示了文化交融与变迁的重要性。
### 成语释义
“用夏变夷”的字面意思是,通过华夏(即中原地区)的文化来影响并改变边远地区的文化。这里的“夏”代表中原文明,而“夷”则泛指周边少数民族或未开化的地区。成语强调的是通过传播先进的文化和思想,使其他地方的人们接受并融入其中,从而实现文化上的融合与发展。
### 历史背景
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边远地区不应该图谋中原,外族不应扰乱中原的秩序。然而到了后来,“用夏变夷”则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不再仅仅局限于军事征服或政治统治,而是强调文化上的同化与交流。
### 文化意义
从文化角度来看,“用夏变夷”实际上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积极态度。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还是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都体现出了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通过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原文化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周边地区文化的进步。
### 现代启示
时至今日,“用夏变夷”的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交流成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应当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学习借鉴他国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也要努力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总之,“用夏变夷”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念,对于今天我们如何面对多元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通过相互尊重、平等对话,我们可以共同创造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卵与石斗(意思解释)
- 反复无常(意思解释)
- 长江后浪推前浪(意思解释)
- 牛口之下(意思解释)
- 营私舞弊(意思解释)
- 节哀顺变(意思解释)
- 火烛银花(意思解释)
- 民不畏死(意思解释)
- 绊脚石(意思解释)
- 鸿儒硕学(意思解释)
- 一鼻子灰(意思解释)
- 有目共睹(意思解释)
-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意思解释)
- 文山会海(意思解释)
- 急功近利(意思解释)
- 冲锋陷阵(意思解释)
- 将伯之呼(意思解释)
- 斗水活鳞(意思解释)
- 兵微将寡(意思解释)
- 口坠天花(意思解释)
- 分工合作(意思解释)
- 散带衡门(意思解释)
- 短寿促命(意思解释)
- 牵肠挂肚(意思解释)
- 绵里藏针(意思解释)
- 切树倒根(意思解释)
- 屡试不爽(意思解释)
- 前仆后继(意思解释)
※ 用夏变夷的意思解释、用夏变夷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本位主义 | 为自己所在的小单位打算而不顾整体利益的思想作风。 |
隔靴搔痒 | 隔着靴子挠痒痒。原为禅宗用语;比喻领会佛理不够透彻;未能悟境触机。后比喻说话写文章没有抓住主题;不中肯;不贴切;或做事没有抓住关键;不解决问题。 |
翩翩起舞 | 轻捷飘逸地跳起舞来。 |
光前耀后 | 光前:光兴前业。光耀祖先,造福后代。 |
前瞻后顾 | 同“瞻前顾后”。看看前再看看后。有时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 |
刻骨铭心 | 刻:刻划;铭:在金属上刻写。刻在骨头上;铭刻在心灵中。形容感受深刻或感激之至。 |
明知故问 | 明明白白地知道某种情况;却还要故意问别人。 |
志在千里 | 形容志向远大。 |
辞简意足 | 简:简要;足:充实,完备。文词简要而内容充实。 |
遁入空门 | 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 |
兢兢战战 | 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战战:畏惧的样子。形容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 |
下临无地 | 临:居高处朝向低处。从高往下看,望不见底。形容地势极其陡峭。 |
囊萤照雪 | 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
聊以自慰 | 聊:姑且;自慰:自我安慰。姑且用以作自我安慰。 |
火烛银花 | 犹火树银花。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
满招损,谦受益 | 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 |
作贼心虚 | 虚:怕。指做了坏事怕人知道,心里老是不安。 |
光前启后 | 犹“光前裕后”。 |
兄弟阋墙,外御其侮 | 阋:争吵;墙:门屏;御:抵御。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一致对外。 |
错落有致 | 致:别致;有情趣;错落:参差交错;致:情趣。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 |
刻不容缓 | 刻:片刻;容:容许;缓:延缓;耽搁。一刻也不容许延缓。形容形势十分紧迫。 |
鲜血淋漓 | 淋漓:不停往下滴落的样子。形容鲜血流淌不止。 |
子继父业 | 儿子继承父亲的事业。 |
当头棒喝 | 当头:迎头;喝:大声喊叫。原是佛教用语。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用棒迎头一击;或大喝一声;以考验对方的领悟程度。现在泛指使人震动和醒悟的猛烈手段。 |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 九州:指全中国。月亮普照全中国,而人间苦乐不同,少数人过着吃喝玩乐奢侈豪华的生活,好多人却过着饥寒交迫的苦日子。 |
圆凿方枘 | 凿:榫眼;枘:榫头。方榫头插不进圆榫眼。比喻不相投合;格格不入。 |
诸如此类 | 许多像这种类型的。指与上述同类的。诸:一些;许多;如:像。 |
虑周藻密 | 藻:辞藻,措辞。密:缜密。思路严谨,措词缜密。考虑周到,辞采细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