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ǎndǎo

偃革倒戈



偃革倒戈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指停息武备,不事战争。

出处元·刘壎《隐居通议·经史一》:“偃革倒戈,归马放牛,乃灭殷以后事;今楚汉相持,正是兵锋之交,而言及此,曾不顾其为迂,何也?”


基础信息

拼音yǎn gé dǎo gē

注音一ㄢˇ ㄍㄜˊ ㄉㄠˇ ㄍㄜ

感情偃革倒戈是中性词。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偃兵息甲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偃革倒戈:探究古代战争与和平的象征》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成语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的文化之旅。今天,让我们一起探索一个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成语——“偃革倒戈”。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也体现了古人对于战争态度的深刻反思。 首先,“偃革倒戈”由四个汉字组成:“偃”,意为停止或放倒;“革”,指皮革,这里代指武器装备;“倒”,意为翻转;“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整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将武器放倒,停止战斗。这不仅是一种军事行动,更是和平到来的象征。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二十年》,原文描述的是齐国和鲁国之间的关系。文中提到“偃兵而和,乃盟于曲池之上”,这里的“偃兵”就是“偃革倒戈”的雏形。通过停止战争、放下武器,两个国家达成了和平协议,这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歌颂的理想状态。 然而,“偃革倒戈”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意义,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态度。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尚和平,认为“止戈为武”,即使用武力的目的在于制止暴力。因此,“偃革倒戈”不仅是对外部敌人的和解,也是对内心欲望的克制。在儒家思想中,人们应当追求和谐共生,避免不必要的争斗,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此外,在现代社会,“偃革倒戈”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任何一场冲突都可能带来连锁反应。因此,面对分歧与矛盾时,我们更应该倡导对话与合作,寻求共赢之道,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之,“偃革倒戈”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它提醒我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理性思考,以和平手段解决争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偃革倒戈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偃革倒戈的意思解释、偃革倒戈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成语接龙(顺接)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狼号鬼哭 形容哭声凄惨。
初出茅庐 茅庐:草屋。原意指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接受邀请;就任军师;首战用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立下了战功。后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缺乏经验。
用智铺谋 运用智力,设谋略。亦作“用计铺谋”。
难以置信 不容易相信。
物腐虫生 东西腐烂了才会生虫。比喻祸患的发生,总有内部的原因。也比喻本身有了弱点,别人才能乘机打击。
用心良苦 费劲心血
胆寒发竖 形容恐怖之极。
孜孜以求 不知疲倦地探求(孜孜:勤勉的样子)。
三长两短 比喻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现多指死亡。
必由之路 必:一定;由:经过。一定要经过的道路。
不攻自破 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了。多指不正确的理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破绽;站不住脚了。
沤沫槿艳 沤:水泡;槿:木槿。晶莹的水泡,艳丽的槿花。比喻短暂的幻象或易消失的事物。
一哄而起 喧闹;起哄。经过一阵喧闹便马上行动起来。形容无组织无计划地行动。
三三两两 三个两个地在一起。形容人数不多。
不置可否 置:搁;放;可:行;否:不行。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指不明确表态。也作“不加可否。”
黄耳传书 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
超然物外 超然:脱离;不介入;物:客观世界。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意指对现实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也比喻置身事外。
屡试不爽 屡次试验都不错。
踵武前贤 踵:脚跟。武:足迹。跟随着前人的脚步走。比喻效法前人。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九州:指全中国。月亮普照全中国,而人间苦乐不同,少数人过着吃喝玩乐奢侈豪华的生活,好多人却过着饥寒交迫的苦日子。
伸手不见五指 形容光线非常暗,看不见四周围的事物。
出师不利 师:军队。利:顺利。出战不顺利。形容事情刚开始,就遭受败绩。
苟合取容 苟合:苟且附合;取容:取悦,讨好。苟且迎合,取悦于人。
浅见薄识 浅见:肤浅的见解。形容见闻不广,知识贫乏。
搬弄是非 搬弄:挑拨;是非:指口舌纷争。把别人的话搬来弄去;有意从中挑拨是非出来。
头上末下 第一次,初次。
忠果正直 忠诚果断,持正刚直。
始终一贯 自始至终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