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āngāotīngbēi

天高听卑



天高听卑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卑:低下。原指上天神明可以洞察人间最卑微的地方。旧时称好的帝王了解民情。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宋微子世家》:“天高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荧惑宜有动。”

例子三国·魏·曹植《责躬》诗:“天高听卑,看肯照微。”


基础信息

拼音tiān gāo tīng bēi

注音ㄊ一ㄢ ㄍㄠ ㄊ一ㄥ ㄅㄟ

繁体天高聽卑

感情天高听卑是中性词。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称好的帝王了解民情。

近义词天高听下

英语Heaven is high but listen to the lowliest.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成语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不仅言简意赅地传达了深刻的思想,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哲理。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比较冷门但富有深意的成语——“天高听卑”。 “天高听卑”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原文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非敢专也,亦供事也。”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民众是神灵关注的核心,圣明的君主总是先关注民众的需求和福祉,然后再去追求神灵的庇佑。这反映了古代中国重视民生、尊重民意的政治理念。 而“天高听卑”的字面意思则是“天虽然高远,却能听到最底层的声音”。这句话用以比喻即使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他们的声音和诉求也能被上层或权威所听见和重视。它强调的是公正无私、公平对待每一个人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天高听卑”可以用来倡导一种更加平等、开放的社会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的声音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应。 理解并运用“天高听卑”这一成语,有助于培养我们对于公平正义的价值观,提醒我们在处理事务时应当倾听来自各方面的声音,尤其是那些可能被忽视的声音。这样不仅能促进社会和谐,还能激发更多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学习和思考这些古老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融入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同时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种包容与倾听的精神,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天高听卑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天高听卑的意思解释、天高听卑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李代桃僵 僵:枯死。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后转用来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本位主义 为自己所在的小单位打算而不顾整体利益的思想作风。
自暴自弃 自己糟蹋自己;自己鄙弃自己。形容不知自爱;甘于落后。暴;糟蹋;弃:鄙弃。
门当户对 门、户:代指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和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等;当:相称;对:合适;对等。旧指男女双方家族的社会政治地位和经济状况不相上下;适宜通婚结亲。现泛指人与人的身份相等;物与物的对称适合等。
堂堂一表 形容身材魁伟,相貌出众。
防患于未然 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尚未形成。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
心灰意冷 灰心失望,意志消沉。
存而不议 存:保留;议:讨论。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
结党营私 营:谋求。互相组成小集团;为谋得个人私利而干坏事。也作“植党营私。”
八荒之外 八面荒远的地方以外。形容极其旷远。
惜指失掌 惜:吝惜。因舍不得一个指头而失掉一个手掌。比喻因小失大。
不分青红皂白 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神出鬼入 出:出现。象神鬼那样出没无常。形容出没无常,不可捉摸。后泛指行动变化迅速。
囊萤照雪 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危急关头 不可预见的紧急关头或困境,要求立即采取行动以避免造成灾难。
室徒四壁 犹言室内空无一物。喻贫穷。
善游者溺 会游泳的人,往往淹死。比喻人自以为有某种本领,因此而惹祸。
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是战国时代楚国的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歌曲;后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黄耳传书 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
面有难色 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
珠还合浦 合浦:汉代郡名,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比喻东西失而复得或人去而复回。
凡夫俗子 泛指平庸的人。
麻木不仁 不仁:失去感觉能力。本指肢体神经失去感觉;对刺激没有感觉。形容思想不敏锐;对事物反应迟钝;漠不关心。
束身受命 束身:约束自身,不放纵。比喻投案。指投案归顺过去以后、听从命令。
以夷制夷 夷:旧时泛指外族或外国。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内部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
昏聩无能 昏:眼睛看不清楚;聩:耳朵听不清楚。眼花耳聋,没有能力。比喻头脑糊涂,没有能力,分不清是非。
惹是生非 惹:引起。非:事端。招惹是非;引争事端。
精兵强将 精良的士兵,勇猛的将领。形容战斗力很强的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