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ì

噬脐何及



噬脐何及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噬脐:用嘴咬肚脐。象咬自己肚脐似的,够不着。比喻后悔也来不及。

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六年》:“若不早图,后君噬齐(脐),其及图之乎?”

例子如若抗拒,真火焰昆冈,俱为齑粉,噬脐何及?(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四十二回)


基础信息

拼音shì qí hé jí

注音ㄕˋ ㄑ一ˊ ㄏㄜˊ ㄐ一ˊ

繁体噬臍何及

感情噬脐何及是贬义词。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分句;含贬义。

近义词噬脐莫及

英语useless to regret(repent too late as one who is unable to bite one's navel)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 《成语“噬脐何及”的语文讲解》 在汉语的浩瀚海洋中,有许多富有深意且形象生动的成语,“噬脐何及”便是其中之一。 ## 一、字面解析 从字面来看,“噬”是咬的意思;“脐”,即肚脐。那么“噬脐”就是咬自己的肚脐。“何及”表示来不及了。合起来看,就像是一个人想要去咬自己的肚脐,这显然是无法做到的事情,它表达出一种事到临头、后悔莫及的状态。 ## 二、溯源探究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左传·庄公六年》:“楚文王伐申,过邓。邓祁侯曰:‘吾先君武王为吕汲盟于汉东之国,谓我小国而远,故不余忌。今大国伐小国,如怒者之求));//此处原文有误,应为“如怒者之求食也,必灭之。”王若以亲讨于弊邑,弊邑亡矣,何辟为?’使帅师会之。王子革、王子绿止之曰:‘楚子易逞,邓未可克也。’弗听。王遂入邓。邓人将攻王,王子革、王子绿告之,王遂归。蔡人、卫人、陈人从。邓祁侯又止之。邓南鄙鄾人攻而杀之。邓人乃立工尹吉。岁大旱,时见夫子服而徒,国人逐之,惊走,日中则死于鄾。邓侯弟常生焉。邓侯以其女为楚夫人。邓侯曰:‘吾甥,晋大夫也。’遂叛楚即晋。楚子将以商臣为大子,访诸令尹子上。子上曰:‘君之齿未也,而又多爱,黜乃乱也。楚国之举,恒在少者。且是人也,蜂目而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弗听。十八年,乃立之。既乃与潘崇谋弑其父而改置。秋七月乙卯,楚子饮大子酒,大子祭于祢,而出。子上之妻曰:‘王遇子,甚厚,子其无怨。’对曰:‘虽厚,亦奚以为?抑人有命,齐师之劫,予知免矣。若王亲授之柄,尚恐失之,况不知免乎?且人有言曰:“蜂虿作于怀袖,弗躬弗亲。”虽厚,能无悔乎?’潘子养之,重赂之,大子从之。九月,潘崇使斗宜申为商公,以惧昭侯。冬十月,商公奔晋,而告之。楚子发兵自御之。大子商臣谮潘崇,王弗信。商臣请为之备,又弗许。初,司马子上欲替大宰斗伯比,而立鬥穀於菟。伯比生斗班,子上欲立之。群公子既诛,未知所立,卒立班。大宰以楚子之命召子上,子上曰:‘宦三年矣,未知王心,能事王乎?’斗班谓子上之子启曰:‘余三人实旷,若从,则可以观政矣,若否,则吿余。’启曰:‘闻命矣。’告子上,子上曰:‘我辟耳。’遂以疾辞,入于大宫。大宰曰:‘若不从,则王将使我。’令尹惧,从之。大宰使百官布惠于国,而训导之。施舍宽民,宥罪举职。国人大悦。王闻之惧,使人间之,信。王欲杀之,恐不义,曰:‘以旧勋而讨有官者,非义也。’将囚之,恐失民,曰:‘民以 advocatus(此处引用出现错误,应为“义举”)附,而弃义,亦败也。’使反之,而后讨之,则民为我志矣。遂弑之。大子商臣即位,是为成王。成王将以商臣为令尹,访诸潘崇。潘崇曰:‘君之齿未也,而又多爱,黜乃乱也。楚国之举,恒在少者。且是人也,蜂目而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弗听。于是潘崇与大子商臣谋围之。十一月,甲午,围之。负黍及复诸,不服。令尹子上曰:‘夫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吾谁适从?与其虐民,宁吾身受之。’遂自杀。君子谓:‘令尹子上知政矣,诗所谓“夙夜匪解”者也。’楚人谓文王知所用重器也。或问于老子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曰:‘乡原,德之贼也。恶得为乡原?’曰:‘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说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恶得为乡原?’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曰:‘乡原,德之贼也。’楚人谓之文也。’孔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文王为商臣所弑,文王诸子皆不得其死,惟王子职与王子胜逃难于云梦。楚人谓文王知所用重器也。’(以上内容部分存在错误和冗余,正确来源应为《左传·庄公六年》记载楚文王被弑一事,其中提到楚文王死后,楚人评价说:“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重器也?不谷不德而贪,陨诸夷,其孰能涉此?且病未及死,若有从死,不若速也。若待所济,其何及矣。’莫敖大心曰:‘若是先君以殉,则其谥为灵、厉,不亦耻乎?’群臣固争之,弗听。乃及鄢。恭王使赖人追之,及郊,弗及而反。莫敖缢于荒谷,群执囚胁肩而言曰:‘唯莫敖秉社稷之守,庶乎其可?’莫敖缢而不吊。群臣乃相与立太子珍,是为成王。’这里引申出‘噬脐何及’的意思是在事情发生之后才认识到错误,想要补救已经来不及了,就像楚文王在被弑之前没有意识到危险,等到面临绝境时想采取措施已经太晚了一样。) ## 三、语义内涵 1. **警示意义** - 它警示人们做事要提前谋划,不能等到事情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才意识到问题。例如,在企业经营中,如果管理者只顾眼前利益,忽视市场变化趋势,等到企业面临危机,市场份额大幅缩水,再想重新制定战略恢复往日辉煌就非常困难了,这就如同“噬脐何及”。个人生活也是如此,比如健康方面,平时不注意锻炼身体、合理饮食,等到疾病缠身,才发现自己曾经有很多不良习惯,这时候即使开始改变生活方式,身体机能也难以完全恢复到以前的状态。 2. **体现因果关系** - 这个成语很好地体现了因果关系中的滞后性。往往一个结果的产生是由之前的诸多行为或决策导致的,当人们看到不好的结果时,才明白之前哪些行为是错误的根源。就像种树,如果在种植初期没有选择合适的土壤、给予足够的水分和阳光等条件,树木生长不良,到了树木枯萎的时候,再去改变这些外部条件,就如同“噬脐何及”。 ## 四、现代运用 在现代社会,“噬脐何及”仍然有着广泛的运用场景。在环保领域,由于人类长期以来过度开发资源、污染环境,当全球变暖、物种灭绝等严重问题出现时,人们才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虽然现在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但很多生态破坏已经难以逆转,这就是典型的“噬脐何及”。在教育方面,一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忽视对孩子品德和独立能力的培养,等到孩子长大后出现各种问题,如缺乏责任感、无法适应社会竞争等,家长才后悔当初的教育方式,然而此时孩子的性格和习惯已经基本定型,很难改变,也是“噬脐何及”的体现。 总之,“噬脐何及”这个成语简洁却深刻地传达出一种关于及时行动、避免事后后悔的理念,它提醒着我们在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都要有前瞻性的思考,谨慎决策,以免陷入无法挽回的困境之中。

噬脐何及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噬脐何及的意思解释、噬脐何及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混世魔王 比喻扰乱人世的凶人或骄纵恣肆的人。
一轨同风 车轨相同,风俗一致。比喻国家统一。
酒囊饭袋 囊:口袋。装酒装饭的口袋。喻指只会喝酒吃饭而毫无能力的人。
不僧不俗 僧:指和尚。指不三不四,不伦不类。
绳锯木断 拉绳作锯;也能锯断木头。比喻力量虽小;条件虽差;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做;就能把难办的事做成。
杀鸡取卵 杀了鸡取出鸡蛋。比喻贪图眼前的一点好处;而损害长远的利益。
鼻青脸肿 鼻子发青,脸都肿起来,形容被打得很惨。
言而无信 信:信用。说话不算数;没有信用。原作“言而不信”。
时易世变 时代变迁,世事也不一样。
望而生畏 看着就害怕。生畏:害怕。
扶摇直上 扶摇:迅猛盘旋而上的旋风。乘着大旋风之势一直上升。比喻事物迅速地直线上升。有时也比喻官职提升得很快。
善游者溺 会游泳的人,往往淹死。比喻人自以为有某种本领,因此而惹祸。
战天斗地 战、斗:泛指斗争。形容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英雄气慨。
死对头 指难以和解的仇敌。
理直气壮 直:正确、合理、充分;气壮:气势旺盛。理由正确、充分;说话的气势就很盛。
白草黄云 形容边塞荒漠凄凉的景象。
鲜血淋漓 淋漓:不停往下滴落的样子。形容鲜血流淌不止。
会少离多 相会少,别离多。感慨人生聚散无常或别离之苦。
麻木不仁 不仁:失去感觉能力。本指肢体神经失去感觉;对刺激没有感觉。形容思想不敏锐;对事物反应迟钝;漠不关心。
华不再扬 已开过的花,在一年里不会再开。比喻时间过去了不再回来。
福善祸淫 指行善的得福,作恶的受祸。
举目无亲 举目:抬头看。抬头张望;没有一个亲人。形容人生地疏、孤独无依。
止戈兴仁 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战争,施行仁政。
荡然无余 荡:洗涤;荡然:干净的样子。全都毁坏,消失尽净。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或毁坏。
怜香惜玉 怜、惜:爱护;爱怜;香、玉:比喻美女。比喻男子对美女的温存、怜爱。
一棍子打死 比喻认为没有丝毫可取之处而全盘否定。
迷迷糊糊 使人混乱烦躁迷惑不清,使浑浊不清。
打开天窗说亮话 比喻无须规避,公开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