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èishèngwàizhǔ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例子明·李贽《四书评·大学》:“真正学问,真正经济,内圣外王,具备此书。”


基础信息

拼音nèi shèng wài zhǔ

注音ㄋㄟˋ ㄕㄥˋ ㄨㄞˋ ㄓㄨˇ

繁体内聖外王

感情内圣外王是中性词。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内圣外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这一概念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且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圣外王”的字面意思是内在成为圣人,外在成为王者。这里的“内圣”是指个体内心的修养与提升,追求道德上的完美。而“外王”则强调将这种内在的道德力量转化为外部的实际行动,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他人,从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简单来说,就是要求一个人既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又要能够运用这些美德去影响和领导他人,最终达到治理国家、造福百姓的目的。 从本质上讲,“内圣外王”体现了一种由内而外的自我完善过程。它认为个人修养是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础,只有当每个人都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时,整个社会才能变得更加美好。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既是自己道德修炼的主体,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种理念鼓励人们不仅要关注个人成长,还要积极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去,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内圣外王”不仅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之一,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内涵。它倡导一种内外兼修的生活方式,既重视内在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完善,又强调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外在价值的最大化。这种平衡的态度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德行、有能力的人,并为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内圣外王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内圣外王的意思解释、内圣外王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致远恐泥 致远:到达远方,比喻委以重任;泥:阻滞拘泥,难行。恐怕妨碍实现远大目标。比喻小技无补于大业。
妇人醇酒 谓沉湎于酒色。语本《史记·魏公子列传》:“秦数使反闲……公子(无忌)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者四岁,竟病酒卒。”
日日夜夜 每天每夜。形容延续的时间长。
一拥而上 形容周围的人同时向一个目标猛挤过去。
临危受命 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一干二净 形容非常干净;也表示一点儿也不剩。
贫贱不能移 不会因生活贫困,地位卑微而改变自己的志向。
神采奕奕 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神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彩。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
隳肝沥胆 隳:毁坏;沥:液体往下滴。比喻待人忠心耿耿,赤诚无比。
团团转 回环旋转,形容不知道怎么办好。
风和日丽 和:柔合;温和。轻风柔和;阳光灿烂。形容天气晴和。
室徒四壁 犹言室内空无一物。喻贫穷。
匡谬正俗 纠正错误,矫正陋习。
熟能生巧 巧:技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定国安邦 邦:国家。治理和保卫国家,使国家安定稳固。
一窍不通 窍:洞;这里指心窍。一窍都不是贯通的。比喻什么都不懂;闭塞、愚钝。
兵戎相见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天下第一 形容没有人能比得上。
升官发财 谓提升了官职,同时就能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
牵肠挂肚 牵扯感情的事情在心头缠绕。形容非常挂念;不放心。
顾景惭形 看着身影,对自己的形体感到羞愧。谓自认不配享受某种荣誉、称号等而感到惭愧。
匪夷所思 匪;即“非”;不是;夷:通“彝”;法度、常规;引申为寻常的;一般的。不是根据常理所想象出来的。形容人的思想、言谈、技艺、事情等离奇;超出寻常。
前赴后继 赴:奔赴。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
五花八门 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这是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流风馀俗 遗留的风气、习俗。
甘拜下风 甘心情愿拜倒在下方。自认不如对方;表示真心佩服。
末大必折 谓树木枝端粗大,必折其干。喻下属权重,危及上级。
现实主义 注重事实或现实,反对一切不切实际或空想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