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āifényāo

刳胎焚夭



刳胎焚夭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剖挖母胎,残害幼体。谓凶残不义。

出处《尸子·明堂》:“夫士不可妄致也,覆巢破卵,则凤凰不至焉;刳胎焚夭,则麒麟不往矣。”

例子臣闻之,有巢毁卵,而凤凰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战国策·赵策四》


基础信息

拼音kū tāi fén yāo

注音ㄎㄨ ㄊㄞ ㄈㄣˊ 一ㄠ

感情刳胎焚夭是贬义词。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残暴的人。

近义词刳胎杀夭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刳胎焚夭:探讨古代成语的深意》 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成语作为语言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相对冷门却充满深意的成语——“刳胎焚夭”。这个成语在字面上看似晦涩难懂,但细细品味之下,却能感受到其背后所蕴含的悲悯与警示。 首先,我们先从字面意思入手理解这个成语。“刳”指的是剖开、挖空;“胎”指代胎儿或未出生的生命;“焚”则是焚烧的意思;“夭”在这里代表幼小的生命。所以,“刳胎焚夭”的字面意思是剖开母体杀害胎儿,焚烧幼小的生命。这一行为不仅残忍,更是一种违背自然规律和道德准则的行为。 然而,在历史的语境中,这个成语往往被用来形容那些极端残酷、灭绝人性的行为,比如战争中的屠杀无辜、暴政下的滥杀无辜等。它不仅仅是对具体行为的描述,更是对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和背景的批判。古人用此成语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向往,同时也警示后人要珍惜生命,远离暴力。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个成语出自古代文献,但它所传达的人文关怀和道德反思,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面临新的挑战,如环境污染、生物伦理问题等,这些问题同样考验着我们的道德底线和人文精神。因此,“刳胎焚夭”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性的成语,它还提醒我们要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以及对和谐共处的不懈追求。 总而言之,“刳胎焚夭”这个成语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见,但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道德观念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学习。通过了解并传承这些成语,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刳胎焚夭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刳胎焚夭的意思解释、刳胎焚夭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殊途同归 殊:不同的。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炉火纯青 纯:纯粹;青:蓝色的;纯青:炉火的温度达到最高点。相传道家炼丹;到炉子里的火焰从红色转成纯青色的时候;就算成功了。比喻功夫造诣已达到了精湛、纯熟、完美的地步。
豆萁燃豆 比喻兄弟相残。
老马识途 识:认得;途:路。老马能认识走过的道路。比喻年纪大的人;富有经验。
囊萤映雪 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
妇人醇酒 谓沉湎于酒色。语本《史记·魏公子列传》:“秦数使反闲……公子(无忌)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者四岁,竟病酒卒。”
背腹受敌 指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
箪瓢屡空 箪:盛饭竹器;瓢:舀水器。吃的喝的匮乏。形容生活非常贫困。
鹤立鸡群 像仙鹤立在鸡群之中。比喻才能或仪表出众。
难以置信 不容易相信。
笃近举远 笃:忠实,厚道;举:举荐,选拔。对关系近的厚道,对关系远的举荐,指同等待人。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眼红:激怒的样子。仇敌碰在一起,彼此更加激怒。
九霄云外 九霄:天的最高处。比喻无限高远的地方。
成竹在胸 成竹:现成完整的竹子。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
触目皆是 触目:目光所及;皆:都。眼睛所见到的都是。
反面无情 翻脸不讲情面。形容对人的态度突然变坏;不留情面。
扬威耀武 见“扬威曜武”。
青云直上 青云:指青天。直线上升;向高空飞腾直上。比喻人的地位直线上升。
分路扬镳 扬镳:指驱马前进。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水中捞月 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只能白费力气。
螓首蛾眉 螓:蝉的一种。螓首:额广而方;蛾眉:眉细而长。宽宽的额头,弯弯的眉毛。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半夜三更 三更:旧时一夜分为五更;半夜子时为三更;即夜十一点至凌晨一点。
休戚是同 休:欢乐,吉庆;戚:忧愁;是:语助词。彼此间的忧乐和祸福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同甘共苦。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是从牵牛星和织女星两个星名衍化而成的传统神话中的两个主角。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织造云锦;但跟牛郎结婚以后;就中断织锦;致使天帝震怒;责令分离;每年七夕准相会一次。现比喻夫妻长期分离。
升官发财 谓提升了官职,同时就能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
快人快语 快:爽利;直爽。爽快人说爽快话。
不合时宜 时宜:当时的需要或时尚。不符合当时的形势或社会潮流。
风风雨雨 刮风下雨,比喻重重阻难或议论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