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延残喘的成语故事

拼音gǒu yán cán chuǎn
基本解释勉强拖延一口没断的气。残喘:临死前仅存的喘息。比喻勉强维持生存或维持残局。
出处宋 陈亮《与范东叔龙图》:“亮自七八月之交,一病垂死,今幸苟存延喘,百念皆已灰灭。”
苟延残喘的典故
春秋后期,晋国有一位大夫叫做赵简子。有一次他在中山狩猎时,突然发现一只狼从林中窜出,便猛射一箭。狼中箭后带箭拼命奔逃,赵简子驱车追赶。这条狼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中山狼”了,这条狼被后人评选为忘恩负义的形象代言人。
这时,有一个叫东郭先生的人正在往北走。他赶着一头驴,驴驮着一袋书。他走着走着,正好迎面碰到了那只正在逃命的中山狼。这只狼见了东郭先生,就说:“先生不是专门济困扶危吗?从前毛宝曾买一只乌龟放生,后来他在战争中逃命,乌龟载他过江;一个叫隋侯的,救活了一条蛇,后来蛇就衔来名贵的珠子报答。您让我躲在书袋里,勉强维持这一线生命(这是用现代白话文说苟延残喘的意思,原文即为此成语)吧。您今天能救我一命,我日后一定会像龟蛇那样报答您!”东郭先生在狼的苦苦哀求下,只好把狼装在书袋里,把书盖在上面。当赵简子追上来时,向东郭先生打听狼的下落,东郭先生说不知道。
东郭先生骗走了赵简子一行后把狼放了出来。而此时狼说自己饿了,你帮人帮到底吧,说着要吃掉东郭先生。正在这时,一个农夫恰巧路过。农夫问明原因后,把狼骗回东郭先生装书的口袋,抡起锄头,几下就把它打死了。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苟延残喘)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亭亭玉立 | 《北齐书 徐之才传》:“白云初见空中有五色物,稍近,变成一美妇人,去地数丈,亭亭而立。” |
一钱太守 | 清·李渔《无声戏》第二回:“成都有个知府,做官极其清正,有一钱太守之名。” |
物尽其用 | 马烽《典型事例》:“这倒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两全其美。” |
铁郭金城 | 清·冯桂芬《公启曾协揆》:“大军一至,朽珠枯木亦助声威;大军不至,则铁郭金城将沦灰烬。” |
金光闪闪 | 《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面上金光闪闪,手中雪刃辉辉。” |
严刑峻法 | 东汉 班固《汉书 丙吉传》:“后遭条狱之诏,吉扞拒大难,不避严刑峻法。” |
外圆内方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郅恽传》:“案延资性贪邪,外方内圆,朋党构奸,罔上害人。” |
心里有鬼 | 莫应丰《将军吟》第28章:“你这个小子,心里有鬼,不甘心。” |
敏而好学 | 《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言而无信 | 《穀梁传 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