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áo

割须弃袍



割须弃袍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割掉胡须,丢掉外袍。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例子曹操“割须弃袍”的事迹广为流传。


基础信息

拼音gē xū qì páo

注音ㄍㄜ ㄒㄨ ㄑ一ˋ ㄆㄠˊ

繁体割須棄袍

感情割须弃袍是贬义词。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丢盔弃甲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割须弃袍:一段关于忠诚与牺牲的历史故事》 在中华文化的浩瀚长河中,成语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内涵,成为了传承历史智慧和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个蕴含深刻寓意的成语——“割须弃袍”,它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个关于忠诚与牺牲的动人故事。 “割须弃袍”出自《三国演义》中的一段经典情节。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征讨西凉马超之时。在一次战斗中,曹操不慎被马超的部下击败,情急之下,为了掩饰自己的身份,曹操不得不割断自己标志性的长须,并抛弃了象征身份地位的华丽战袍。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他在危机时刻的机智与果断,更凸显了他对大局的考虑和对个人安危的轻视。 然而,“割须弃袍”的深层含义远不止于此。它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实质,是对忠诚、勇敢以及无私奉献品质的颂扬。曹操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在生死存亡之际,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之上的一种体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高尚的美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能够勇于担当,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集体或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文学角度来看,“割须弃袍”这一情节也展现了《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的艺术魅力。作者罗贯中通过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和生动逼真的场景刻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当时紧张激烈的战场氛围,以及曹操在危难时刻所展现出的非凡勇气和智慧。 总之,“割须弃袍”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故事,它背后承载着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深刻的道德教诲。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英雄人物的风采,更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割须弃袍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割须弃袍的意思解释、割须弃袍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突飞猛进 疾速飞跃;迅疾前进。形容进步和发展特别迅速。
身无分文 形容非常贫穷。
音信杳无 没有一点消息。
月明千里 月光普照大地。后多用作友人或恋人相隔遥远,月夜倍增思念的典故。
径情直遂 径情:任意、随心;遂:成功地满足心愿。随着自己的意愿;顺利地达到目的;获得成功。
鹰击长空 谓雄鹰振翅飞翔于辽阔的天空。亦比喻有雄心壮志的人在广阔的领域中施展自己的才能。
名山大川 著名的高山和大河。
以小见大 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进本退末 本:根本;末:枝节。指重视根本、主要的东西,抑制直接、次要的。
臭名远扬 名:名声;臭名:坏名声;扬:传播。坏名声传得很远。也作“丑声远播”。
陈言务去 陈旧的言辞一定要去掉。指写作时务必要去掉陈旧的言辞。
和风细雨 温和的风和细小的雨。本指自然现象;现多指用和缓的态度和方式处理问题。
不分青红皂白 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蹑手蹑脚 蹑:放轻脚步。形容动作很轻;有时指走路时非常小心;或偷偷地跟随。
遁入空门 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
一场空 努力和希望完全落空。
倦鸟知还 疲倦的鸟知道飞回自己的巢。比喻辞官后归隐田园;也比喻从旅居之地返回故乡。
度己失期 估计己经误了期限。
鬼头鬼脑 形容举止诡秘;行为不光明正大或不正派。
妻儿老少 见“妻儿老小”。
异途同归 途:道路;归:归宿;目的。不同的道路;走向共同的归宿。比喻采用不同的方法、途径;得到相同的效果;达到相同的目的。
欺善怕恶 欺侮善良者,惧怕凶恶者。
有血有肉 有生命;有活力;形容文艺作品形象生动;内容充实。
兴高采烈 兴致高;精神饱满。采:精神;烈:强烈;旺盛。
生拉硬扯 形容说话或写文章牵强附会。也形容用力拉扯,勉强别人听从自己。
大腹便便 便便:肥胖的样子。肚子又大又肥。形容人长得非常肥胖。多指腹内空虚而言。现也多用形容不劳而获的人。
结缨伏剑 结缨:系上帽带;伏剑:拔剑自刎。比喻为维护正义而献身。
交臂历指 交臂:两手反缚;历指:古代拶指的刑罚。象罪犯两手反缚、受拶指的刑罚一般。形容痛苦万状,毫无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