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ùnshǒuzàibài

顿首再拜



顿首再拜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顿首:以头叩地而拜;再拜:拜两次。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亦指旧时信札中常用作向对方表示敬意的客套语。

出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勾践顿首再拜曰:‘孤尝不料力,乃与吴战,困于会稽,痛于骨髓,日夜焦唇干舌,徙欲与吴王接踵而死,孤之愿也。’”

例子宋·王安石《与王宣书徽》:“新正,伏冀为国自重。某顿首再拜。”


基础信息

拼音dùn shǒu zài bài

注音ㄉㄨㄣˋ ㄕㄡˇ ㄗㄞˋ ㄅㄞˋ

繁体頓首再拜

感情顿首再拜是中性词。

用法作谓语、状语;用于客套语。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顿首再拜”这个词组在古文中较为常见,它实际上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顿首”和“再拜”。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古代礼仪文化中的一种敬意表达形式。下面,我将从这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解释,并尝试还原其背后的文化背景。 ### 顿首 “顿首”通常用于书信或正式文书中,作为一种谦卑的问候方式。具体来说,“顿首”指的是叩头至地的动作,象征着极度尊敬与谦卑。在中国古代,叩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节,尤其是在面对长辈、君主或是表达深切歉意时使用。通过“顿首”,书写者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诚挚与敬畏之情。 ### 再拜 “再拜”则是指行两次礼,即鞠躬两次。这在古代被视为一种更加隆重的敬礼方式,用以表达更高的尊敬。在日常生活中,“再拜”可能用于迎接尊贵的客人或是庆祝重要的节日等场合。而在书信往来中,“再拜”则表明了书写者对于收信人的极高尊重。 ### 结合使用 当我们将“顿首再拜”结合在一起时,可以理解为一种非常正式且充满敬意的问候方式。它不仅包含了深深的鞠躬(顿首),还进行了两次这样的动作(再拜)。这种表达方式充分展现了古人之间交往时的礼节规范和社会伦理观念。 ### 文化背景 了解“顿首再拜”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人际交往模式以及儒家文化中的礼仪思想。在儒家学说中,礼仪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遵循特定的礼仪规范,人们可以在相互交往中体现出彼此之间的尊重与谦逊,从而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 总之,“顿首再拜”这一词组虽然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古代人表达尊敬的方式,也是中华文明重视礼仪传统的一个缩影。

顿首再拜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顿首再拜的意思解释、顿首再拜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斗鸡走狗 斗:使相斗;走狗:唆使狗跑。做公鸡打架、使狗赛跑的游戏。指旧时纨绔子弟、游手好闲的人的无耻游戏。
死脑瓜骨 不开通。
反唇相稽 反唇:回嘴;顶嘴;稽:争论;计较。受到指责不服气;抓住对方话把;反过来责问对方。
起兵动众 众:大队人马。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逸游自恣 逸:安闲;自恣:放纵自己。安闲自在地漫游,任意放纵自己。
直截了当 了当:干脆;爽快。干脆爽快;不绕弯子。
如法炮制 本指依照一定的方法制作中药。现指比喻照着现成的样子做。
牛口之下 借指卑下的地位。
广阔天地 指可以发挥作用做出成就的广大领域
慌里慌张 指焦急不安或精神慌乱。
拉大旗作虎皮 比喻打着革命的旗号来吓唬人、蒙骗人。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过而能改 有了错误就能改正。
民不畏死 畏:惧怕。人民不怕死。形容不怕死的气慨。
今是昨非 现在是对的;过去错了。
黄雀衔环 黄雀衔着银环以报答恩人。指报恩。
有目共睹 睹:看见。大家的眼睛都能看得见。形容极其明显。
兄弟阋墙,外御其侮 阋:争吵;墙:门屏;御:抵御。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一致对外。
悬石程书 形容勤于政事。
户告人晓 让每家每人都知道。
钻木取火 硬木棒对着木头摩擦或钻进去,靠摩擦取火。
羽旄之美 装饰着羽毛的旗子飘动的状观景象。
面有难色 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
古往今来 从古代到现在。泛指很长一段时间。
信口开河 随口乱说一气。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信口:随口;开河:指说话时嘴唇张合。
才高七步 形容才思敏捷。
了如指掌 了:了解;清楚。指掌:指手掌里的东西。形容对情况清楚得就像指点掌上的东西;给人看一样。比喻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
离本趣末 趣:通“趋”,趋向。丢掉根本,追逐末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