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檄可定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传:传送,传递;檄:讨敌文书;定:平定。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纸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指不战而使对方归顺。
出处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传檄可定,极言敌之易破;迎刃而解,甚言事之易为。”
基础信息
拼音chuán xí kě dìng
注音ㄔㄨㄢˊ ㄒ一ˊ ㄎㄜˇ ㄉ一ㄥˋ
感情传檄可定是中性词。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不战而胜。
近义词迎刃而解、传檄而定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传檄可定”:一种古代的军事与政治智慧》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成语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古人的智慧之光。“传檄可定”便是这样一个充满独特魅力的成语。
一、成语含义
“传檄可定”的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传檄”,“檄”是一种比较正式的文书,古代主要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事务。这里特指发布文告。“可定”就是可以平定的意思。整个成语合起来讲,是指只需发一道檄文就可以平定局势了。这往往暗示着不需要通过大规模的武力战争或者艰难的谈判协商等复杂手段,仅仅凭借一份有理有据、义正言辞的文告就能够让对方屈服,使混乱的局面恢复平静或者达到预期的政治目的。
二、成语来源及历史背景
这个成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最早出自于《后汉书·隗嚣传》:“若束手自归,则包羞忍耻,苦身劳心,以待圣朝未可知耳;若迷不反道,狂惑日甚,便当奉辞伐罪,传檄可定。”当时的社会处于东汉初期,隗嚣割据一方,拥兵自重。刘秀(后来的光武帝)希望隗嚣能够归顺朝廷。从这段话来看,如果隗嚣继续执迷不悟,对抗朝廷的话,那么朝廷只需要发出檄文就能将其平定。这反映出当时中央政权对于地方势力的一种威慑力,也体现了古人对于舆论和政治宣传力量的重视。在那个信息传播相对缓慢且有限的时代,一份檄文若是写得足够有力,能够揭露对方的不义行为,阐述己方的正义性,就可能在民众心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从而动摇敌方的根基,使其内部产生分裂或者直接失去民心的支持。
三、成语中的文化内涵
1. 舆论的力量
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对舆论重要性的认识。在古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对较为集中,容易受到官方或者权威人士言论的影响。一份檄文就像是一个强有力的舆论武器,它能够借助文字的力量,在民众之间广泛传播,影响大众的看法。如果这份檄文能够准确地把握住人心所向,比如指出对方违背道德伦理、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那它就如同一把利刃,直插敌方的心脏,让敌方在舆论的谴责声中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2. 文化自信与话语主导权
从另一个角度看,“传檄可定”还蕴含着一种文化自信。古代中国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为依托,在面对外部威胁或者内部纷争时,相信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檄文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争取话语权,试图用文化的力量去征服对手。这也反映了古代统治阶层希望通过文化的软实力来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一种理想追求。
四、成语的现代意义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传檄可定”这个成语依然有着一定的现代意义。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舆论的力量更是不可小觑。无论是国际关系还是国内事务,如何有效地利用媒体资源、进行正面积极的舆论引导都至关重要。一份好的声明、公告或者新闻报道就像古代的檄文一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公众的情绪和态度。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处理问题时,除了依靠武力或者其他强制手段之外,还可以尝试从思想意识层面入手,用道理和事实来说服他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且,在多元文化的今天,我们依然要坚守自身的文化价值体系,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在各种交流互动中掌握话语主导权,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总之,“传檄可定”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组合,它背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并从中汲取智慧。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残花败柳(意思解释)
- 节用裕民(意思解释)
- 翩翩起舞(意思解释)
-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意思解释)
- 形神不全(意思解释)
- 宁为鸡口,毋为牛后(意思解释)
- 奇才异能(意思解释)
- 临危受命(意思解释)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意思解释)
- 不卑不亢(意思解释)
- 到此为止(意思解释)
- 惹事生非(意思解释)
- 一场空(意思解释)
- 作乱犯上(意思解释)
- 隳肝沥胆(意思解释)
- 鸿儒硕学(意思解释)
- 作贼心虚(意思解释)
- 珠玉之论(意思解释)
-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意思解释)
- 理直气壮(意思解释)
- 风虎云龙(意思解释)
- 粉墨登场(意思解释)
- 公子哥儿(意思解释)
- 起死回生(意思解释)
- 运筹帷幄(意思解释)
- 不在话下(意思解释)
- 凌云之志(意思解释)
- 出师不利(意思解释)
※ 传檄可定的意思解释、传檄可定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分道扬镳 | 道:路;镳:马嚼子;借指为马;扬镳:驱马向前。分走不同的路。比喻人们分别发展和施展各自的聪明才智。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 |
天旋地转 | 指天地转动。比喻时事变迁。也形容人头晕眼花的感觉。 |
本位主义 | 为自己所在的小单位打算而不顾整体利益的思想作风。 |
物尽其用 | 各种东西凡有可用之处,都要尽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 |
体恤入微 | 同“体贴入微”。 |
鸥鸟不下 | 鸥鸟不愿飞下来。比喻察觉他人将伤害自己,加倍防范。 |
盲人说象 | 比喻看问题以偏概全。 |
山雨欲来风满楼 | 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情势。 |
用心良苦 | 费劲心血 |
不得而知 | 得:能够。无从知道。 |
语重心长 | 重:郑重。恳切话说得诚恳;有分量;心意深长。 |
气象万千 | 气象:景象;万千:泛指极多。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
妻儿老小 | 指全家人。用在表示家族负担。 |
粗服乱头 | 粗服:粗布衣服;乱头:蓬头乱发。形容不讲究修饰。 |
令人满意 | 指让人意愿得到满足。 |
叽叽喳喳 | 语音杂乱。 |
春光明媚 | 明媚:鲜艳可爱;形容春天的景物十分美好。 |
兵戎相见 |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
闲情逸趣 | 同“闲情逸致”。 |
粉墨登场 | 粉墨:搽脸和画眉的化妆品。指化装后登台演戏。比喻乔装打扮一番;登上政治舞台。也比喻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角色;像演戏一样活动。 |
伸手不见五指 | 形容光线非常暗,看不见四周围的事物。 |
束身受命 | 束身:约束自身,不放纵。比喻投案。指投案归顺过去以后、听从命令。 |
为虎作伥 | 被老虎咬死的人变成鬼;又去引诱别人来让老虎吃;这种鬼叫作“伥”。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
纷红骇绿 | 纷:纷披;红:指红花;骇:散乱;绿:指绿叶。纷披散乱的红花绿叶。形容花草树木随风摆动。 |
药石无效 | 药石:药和治病的石针。药和石针都不见效。形容病情严重。 |
骂骂咧咧 | 指在说话中夹杂着骂人的话 |
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 谚语。原比喻平时不往来,遇有急难才去恳求。后多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
一棍子打死 | 比喻认为没有丝毫可取之处而全盘否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