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èn

不愤不启



不愤不启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基础信息

拼音bù fèn bù qǐ

注音ㄅㄨˋ ㄈㄣˋ ㄅㄨˋ ㄑ一ˇ

繁体不憤不啓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在中华文化的瑰丽长河中,成语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邃的内涵成为语言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充满哲思的成语——“不愤不启”,探索其背后的文化韵味与教育智慧。 ### 成语释义 “不愤不启”出自《论语·述而》,是孔子关于教学方法的重要论述。字面上,“愤”指的是心中有所郁结、想要表达却难以言说的状态;“启”则是启发、开启的意思。整句成语可以理解为:不到学生努力思考却仍不能理解的时候,老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却又无法准确表达的时候,老师不要去启发他。 ### 教育理念 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孔子“启发式”教育的思想。孔子认为,教育不应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应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教师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这种教育方式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知识,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记忆。 ### 现代意义 在当今社会,这一教育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世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当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形成批判性思维。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妨先尝试自己解决,而不是立即寻求外界的帮助。这样不仅能增强个人能力,还能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结语 “不愤不启”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教会我们,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应该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勇于面对挑战,善于自我启发。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并实践这一理念时,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成就更加精彩的人生。

不愤不启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不愤不启的意思解释、不愤不启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损人不利己 损害别人对自己也没有好处。
活蹦乱跳 欢蹦乱跳。
赶尽杀绝 驱除干净;彻底消灭。比喻残忍狠毒;不留余地。
陈言务去 陈旧的言辞一定要去掉。指写作时务必要去掉陈旧的言辞。
风流才子 风度潇洒,才学出众的人。
连编累牍 牍:古代写字的木片。形容篇幅过多,文辞长。
惊心动魄 原指作品文辞优美;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形容令人震惊、感动、紧张之极。
抛砖引玉 抛出砖头;引来白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引出别人高明的、或熟的意见或作品。常用作谦词。
雄心壮志 伟大的理想;宏伟的志愿。
直捣黄龙 直接捣毁敌人的巢穴。捣:捣毁;黄龙:黄龙府;金人腹地。现泛指敌人腹地。
本末倒置 本:树根;比喻事物的根本;末:树梢;比喻事物的枝节;置:放置。形容把主要的和次要的;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弄颠倒了。
羽旄之美 装饰着羽毛的旗子飘动的状观景象。
举直错枉 举:选拔。直:正直,指正直之人。错:通“措”,废弃,放弃。枉:弯曲,比喻邪恶之人。起用正直贤良,罢黜奸邪佞人。亦作“举直厝枉”、“举直措枉”。
扭直作曲 比喻是非颠倒。
遗世绝俗 遗世:遗弃世间之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
忙不择价 匆忙中售货要不了好价钱。
金口木舌 以木为舌的铜铃,即木铎,古代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所用。指宣扬教化的人。
败德辱行 败坏道德和操守。
狂风暴雨 大风大雨。比喻声势猛烈或处境险恶。
满面春风 春风:春天温暖的风。本指春风拂面;温暖宜人。现指心情喜悦;满脸笑容。也用以形容和蔼热情的面容。
诸如此类 许多像这种类型的。指与上述同类的。诸:一些;许多;如:像。
束身受命 束身:约束自身,不放纵。比喻投案。指投案归顺过去以后、听从命令。
鞭辟入里 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形容作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为虎作伥 被老虎咬死的人变成鬼;又去引诱别人来让老虎吃;这种鬼叫作“伥”。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神不知鬼不觉 指形迹隐秘,不为人知。
阿时趋俗 阿:迎合。迎合时尚和世俗。
牛衣对泣 睡在牛衣里,相对哭泣。形容夫妻共同过着穷困的生活。
金蝉脱壳 金蝉:金黄色的知了;壳:坚硬的外皮。蝉变为成虫时脱去原来的外壳。比喻用计脱身;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