ānyíngzhāzhài

安营扎寨



安营扎寨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安营:安置营房;扎寨:修筑军营栅栏。原指暂时停止军队行动安置营帐;并在四周修筑栅栏;使军队驻扎下来。后有时借指建立临时的建设基地。

出处元 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这周瑜匹夫,累累兴兵来索取俺荆州地面,如今在柴桑渡口安营扎寨,其意非小。”

例子打什么地方进兵,打什么地方退兵,什么地方可以安营扎寨,什么地方可以埋伏,指手画脚的讲了一通。(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


基础信息

拼音ān yíng zhā zhài

注音ㄢ 一ㄥˊ ㄓㄚ ㄓㄞˋ

繁体安營紥寨

正音“扎”,不能读作“zhá”。

感情安营扎寨是中性词。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表示军队驻扎下来,或建立临时建设基地。

辨形“寨”,不能写作“塞”。

谜语屯兵

近义词步步为营、安家落户

反义词班师回朝、拔寨起营

英语pitch a camp

俄语осéсть и обосновáться

日语(軍隊が)テントを張り,営舎を設ける。〈转〉臨時に蕣てられる蕣設現場(宿泊所など)

德语Zelte aufschlagen(lagern)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安营扎寨:驻扎与生活的艺术》 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成语是语言的瑰宝,它们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今天,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个富有画面感和生活气息的成语——“安营扎寨”。 ### 成语的字面含义 “安营扎寨”四个字,拆分开来看,“安”意为安置、安定;“营”指的是军营、营地;“扎”则有固定、建立的意思;“寨”则是指防御性的营地或村庄。所以,从字面上理解,“安营扎寨”就是指军队在行军途中选择一个安全的地方设立营地,进行休整和准备。 ### 成语的历史背景 这一成语最早源于古代战争时期,尤其是冷兵器时代,行军打仗时,部队需要经常转移,寻找合适的地方建立临时的驻扎点,以便于休息、补给和防御。因此,“安营扎寨”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军事行动,更是一种生存智慧的体现。它要求领导者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最有利的位置,同时还要有组织和指挥能力,确保整个队伍能够迅速有效地完成驻扎。 ### 现代意义的延伸 随着时代的变迁,“安营扎寨”的含义也逐渐扩展到了更广泛的领域。比如,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外出旅游或者野营时,也会选择合适的地点搭建帐篷,这也是一种“安营扎寨”。此外,在创业初期,许多创业者也会将自己比作是“安营扎寨”,表示他们正在寻找最佳位置来启动自己的事业。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体现了人类对于安定和生存空间的追求。 ### 结语 “安营扎寨”这一成语,不仅是古代军事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教会我们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寻找确定性,如何在动荡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平静。每一个人都可能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安营扎寨”的时刻,这时候,不妨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周围环境,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安营扎寨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安营扎寨的意思解释、安营扎寨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成语接龙(顺接)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大公无私 一心为公;没有私心。也指处理事情公平正确;不偏袒任何一方。
一门心思 一心一意。
后继有人 继:继承。指后面有继承的人。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
心灰意懒 灰心失望;意志消沉。形容丧失信心;不图进取。灰:消沉;懒:懈怠。
物美价廉 廉:便宜。东西价钱便宜,质量又好。
逆道乱常 指违背道德纲常。
披肝沥胆 披:披露;沥:滴下。露出肝脏;滴出胆汁。比喻真心对待;倾吐心里话。也形容十分忠诚。
冰解的破 冰冻融解,箭靶射中。比喻问题解决,障碍消除。
敌众我寡 敌方人数多;我方人数少。多形容双方对峙;众寡悬殊。
章甫荐履 冠被垫在鞋子下。比喻上下颠倒。
长命富贵 既长寿又富裕显贵。
鉴影度形 观察揣度人的形迹。
压岁钱 过阴历年时长辈给小孩儿的钱。
苦思冥想 绞尽脑汁,深沉地思索。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比喻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发表决定性的意见。
明争暗斗 表面上和暗地里都在进行争斗;形容内部钩心斗争;互相争斗的情况。
广阔天地 指可以发挥作用做出成就的广大领域
蹑手蹑脚 蹑:放轻脚步。形容动作很轻;有时指走路时非常小心;或偷偷地跟随。
铺天盖地 铺:把东西散开;盖:笼罩;遮蔽。遮住天;盖住地。形容充满了整个天地。来势猛烈。也作“遮天盖地”。
路无拾遗 见“路不拾遗”。
挖空心思 形容费尽心计;想尽一切办法。
时至运来 时机来了,运气也有了转机。指由逆境转为顺境。
饭囊酒瓮 比喻只会吃饭喝酒,不会做事的人。
有血有肉 有生命;有活力;形容文艺作品形象生动;内容充实。
风急浪高 形容风浪很大。
室迩人遥 见“室迩人远”。
香火姻缘 香和灯火都用于供佛,因此佛教称彼此意志相投为“香火因缘”。《北史·陆法和传》:“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规王位?但于空王佛所,与主上有香火因缘,且主上应有报至,故救援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