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读网成语词典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意思
zhīmáo,gōngzhīdùn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子:对别人的称呼;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挡住敌人刀箭的牌。比喻拿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来反驳对方。

出处先秦 韩非《韩非子 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例子菲薄古书者,惟读过古书者最有力,这是的确的。因为他洞知弊病,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鲁迅《华盖集续编 古书与白话》)


基础信息

拼音yǐ zǐ zhī máo,gōng zǐ zhī dùn

注音一ˇ ㄗˇ ㄓ ㄇㄠˊ,ㄍㄨㄥ ㄗˇ ㄓ ㄉㄨㄣˋ

正音“矛”,不能读作“yù”。

感情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贬义词。

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辨形“矛”,不能写作“茅”。

近义词自相矛盾

英语refute somebody with his own way(turn somebody's battery against himself)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自相矛盾的智慧 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成语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其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一成语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充满哲理,它源自古代哲学家韩非子的《难一》,用以形容一个人说话或做事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索这则成语背后的奥秘。 故事背景发生在战国时期,一个名叫韩非的智者通过寓言故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韩非子用“矛”和“盾”这两个形象的物品来比喻一个人同时具备的优点与缺点,或者说是不同立场下的两种观点。他提出,如果有人夸耀他的矛无比锋利,能刺穿任何盾牌;又有人夸耀他的盾坚不可摧,能抵挡任何武器。那么,如果让这个人用自己制造的矛去攻击自己制造的盾,结果会如何呢?答案显而易见,要么矛无法穿透盾,要么盾被矛刺穿。这显然是一种荒谬的情况,因为两者不可能同时存在。由此,韩非子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以及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 成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不仅是对逻辑矛盾的一种生动描述,也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复杂多变的问题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当我们表达观点或作出决策时,应当注意其内在的一致性,确保每个论点都能相互支持,而不是互相抵触。此外,这一成语还提醒我们在辩论或讨论中,要学会质疑对方的论据,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逻辑漏洞,从而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立场。 总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则成语以其独特的魅力,向我们展示了语言的魅力、逻辑的力量以及思维的深度。它不仅是一则寓言故事,更是一种生活智慧,教导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避免陷入自我矛盾的陷阱。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日常交流中,我们都应该秉持严谨的态度,力求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思想,促进沟通。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意思解释、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组词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积不相能 积:积久而成的;能:亲善。指一向不和睦。
逍遥法外 不受拘束。指犯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 ;仍然自由自在。
鹰击长空 谓雄鹰振翅飞翔于辽阔的天空。亦比喻有雄心壮志的人在广阔的领域中施展自己的才能。
知无不言,言无不听 说的人,凡是知道的无不说出,听的人,没有一句话不接受。
颠沛流离 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流离:离散、流落。因生活困窘而到处奔波流浪。
说一不二 指说话算数;说了就不更改。
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头顶上没有一片瓦,肢底下没有插针的地方。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
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 比喻说话夸大之极。
玉卮无当 卮:古代盛酒的器皿;当:底。玉杯没有底。后比喻事物华丽而不合实用。
遁入空门 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
同心合力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十羊九牧 十头羊倒用九个人放牧。比喻官多民少,赋税剥削很重。也比喻使令不一,无所适从。
角巾素服
藏形匿影 藏、匿:隐藏。隐藏形迹,不露真相。
之死靡二 同“之死靡它”。
海底捞月 也作“水中捞月”、“海中捞月”。捞:捞取。从海中捞月亮。形容做事白费力气;根本达不到目的。
夷为平地 夷:拉平,铲平。铲平使成一块平地。
徇私舞弊 为了个人利益或照顾私人关系而弄虚作假;做不合法规的事。徇:依从;舞弊:用欺骗的方法做违反法规的事。
一鼻子灰 比喻碰壁或受斥责。《红楼梦》五五回:“幸而平姐姐在这里,没得臊一鼻子灰,趁早知会他们去。”
不置可否 置:搁;放;可:行;否:不行。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指不明确表态。也作“不加可否。”
斗水活鳞 语本《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后因以“斗水活鳞”比喻得到微薄的资助而解救眼前的危急。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三国时蜀国刘备的军师。比喻人多智广。
意兴索然 索然:全无,空尽。兴致全无。形容一点兴致也没有。亦作“兴致索然”。
礼坏乐缺 礼: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乐:教化的规范;缺:残破,废缺。形容社会纲纪紊乱,动荡不安。
欺人自欺 自欺:自我欺骗。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天网恢恢 比喻作恶的人一定难逃惩罚。
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 比喻说话夸大之极。同“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
圆凿方枘 凿:榫眼;枘:榫头。方榫头插不进圆榫眼。比喻不相投合;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