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àng,pán,pàn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1463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www.zuidu.com
虽然《四库全书》等清代正史资料中未记载“胖”姓的起源,但经过大量的民间考证,此姓应从明朝末年说起。
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朱由检(崇祯皇帝)继位后大力铲除宦官,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但是无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王朝。朱由检担任一国之君时期,大明王朝摇摇欲坠,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朱由检已经预感到明朝将要亡国,但仍旧不断启用一些文臣武将、出台法令,意图重新恢复强盛的大明江山。相传为了稳固政权、更多延续皇族血脉,保证在战争来临时皇族余脉可以得到保护,朱由检采纳了大臣方岳贡、陈奇瑜、孙传庭等人的建议,紧急召集京师以及京师以外的族内王公大臣,告诫他们要“谨记重托、力保大明”,特别嘱咐“倘社稷有变,则隐藏姓名”以逃避内外敌人的追捕;又嘱托不得携带家谱等一切有关明朝皇室的资料,只需携带一张印有玉玺的空白圣旨以示证明,并将此事“代代相传”。
在当时的情况下,农民起义军已经攻占了明朝的大部分土地,为让族人记住“复明”大业,朱由检亲自更改“朱姓”为“胖姓”,为“大明朝还有一半”之意。
此时,参加这个“绝密会议”的明朝皇室成员,被崇祯皇帝钦点并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仍旧采用“朱姓”,或返回封地继续为官,或带领兵马,抵抗、防御农民起义军及关外的后金军队;另一部分则使用“胖姓”,化装成庶民,出了紫禁城,向外部迁移。由于当时的起义军属地河南、西安等均位于北京城的西侧、南侧,按照宫城内禁卫军一名将领的建议,“胖姓”人士应向东侧撤离,而且应该分批出城。于是,这一部分“胖姓”族人便以化整为零的办法,分别从北京城的东直门、朝阳门、东便门和广渠门出城。从此,中国便多了一个姓氏。
这部分“胖姓”皇族成员虽然出了城,但实在不知道要到哪里才可以得到安全。经过商议,决定不需再远行,暂且在北直隶(今河北省)的顺天府蓟州管辖的今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居住。选择这里的原因,是因为交通方便,可“观京师之变,闻关外之势”,更重要的是,朝鲜当时作为大明王朝的藩属国,对明朝皇室有着很深的友谊和感情,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可以南下渡海至朝鲜建立流亡政权。
果不出崇祯皇帝朱由检所料,大约一年多以后的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太监张殷劝皇帝投降,被朱由检一剑刺死,又刺死皇后、嫔妃、公主等数人以示“皇族成员当殉国”。此时天色将明,朱由检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朱由检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最后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上吊死前于蓝色袍服上大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据不完全统计,除少数民族姓名音译外,目前全国约有近1500-2300人使用此姓,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吉林、黑龙江、四川以及台湾地区。
一、胖pà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昌黎,山西之太原、长治等地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新编千家姓》亦收。一音pán,亦姓。
二、胖pán
《姓氏词典》引王述民《新编注音千家姓》收载。一音pàng,乃现行姓氏,见该条。
三、胖
胖姓分布:河北玉田北马庄、台湾台中、台南、北京、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均有此姓。
胖姓起源:见《万姓统谱》。
一、胖pà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昌黎,山西之太原、长治等地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新编千家姓》亦收。一音pán,亦姓。
二、胖pán
《姓氏词典》引王述民《新编注音千家姓》收载。一音pàng,乃现行姓氏,见该条。
三、胖
胖姓分布:河北玉田北马庄、台湾台中、台南、北京、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均有此姓。
胖姓起源:见《万姓统谱》。
其他姓氏
[ 胖 ]的同部首字 - [ 月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