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读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jié,jiē ]

读音:jié,jiē

拼音:jie,jie

简繁:節

五笔:ABJ

五行:金

部外:暂无

五笔:ABJ

笔画:5画

吉凶:吉

仓颉:TSL

结构:上下

郑码:EYVV

四角:44227

区位:2958

统一码:8282

异体字:節,卩,卪,㔾,?,?

英汉互译:knot,node,joint,section

笔顺:横、竖、竖、横折钩、竖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980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zuidu.com

起源

节姓主要源自:风姓、姜姓。

源于风姓,出自古帝伏羲氏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节姓节姓起源一

据中国民间传说,自伏羲之后,大庭氏王才有天下。伏羲之后,分衍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节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燧人氏,皆袭谥庖牺氏(即伏羲)之号。

其尊节氏之后有节氏后裔,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节姓节姓起源二

源于姜姓,出自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史籍《帝王世纪》中,较详细地记述了炎帝的诞生神话:“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姓焉。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今河南淮阳),又徙鲁(今山东曲阜)。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炎帝号为神农,“教民耕稼、蜡祭、医药、交易之事,开万世衣食相生相养之原。”后人称颂神农,“其功如天”,“盛德不孤,万世同仁”。商周之际的大贤人伯夷、叔齐兄弟曾经哀歌:“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东汉张衡作《东京赋》慨称:“仰不睹炎帝、帝魁之美”。晋陶渊明在《饮酒》诗中有“羲、农去我久,举世叹复真”的惋惜;他在《感士不遇赋》中更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的怨慨。可知炎帝时代曾令众多士人向往。《尸子》解释神农之神为:“神农氏治天下,欲雨则雨。五日为行雨,旬为谷雨,旬五日为时雨。正四时之制,万物咸利,故为之神。”

周武王灭殷纣之后,“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安徽亳州市)”,代表当时人们对炎帝功业的纪念和褒扬。炎帝的世系,据《礼记·祭法》疏引《春秋命历序》曰:“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八世所传,《易·系辞》疏引《帝王世系》载:“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纳奔水氏女曰听泼,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轩辕氏。”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生于厉山,长于姜水,因以为姓氏。继无怀氏位,承太昊木德,以火德王,故曰炎帝。都鲁。在位一百四十年。”在史籍《吕氏春秋·慎势览》中称,“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可能比较接近史实。如此,则上述所传八世,可能只是其中较著名而有影响者。《万姓统谱》所载世系与《帝王世系》相同,但注明“已上七代,袭神农氏之号,三百六年,至榆罔失政,诸侯相伐,黄帝征之,天下咸归焉。”据史籍《汉书·律历志》记载:神农氏“号炎帝”,“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烈山氏”。

神农氏:部族首领称炎帝,姜姓,羊图腾。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其著名后裔有蚩尤氏、烈(厉)山氏、共工氏、四岳氏等。

蚩尤氏:炎帝之后(一日先仕于炎帝),出自羊水,仕于黄帝。为主金之官,默观神农世衰,潜铸金类,以为利器,举兵逐榆罔(炎帝裔),自号炎帝。后作兵伐黄帝,并曾请风伯雨师助战,终为黄帝击败于涿鹿之野,被杀。他是战神和兵器之神,而兵器的发明乃源自农具和其他生产工具。

共工氏:亦名共攻氏,炎帝后裔。性格暴戾,易于为非。相传因与颛顼争强为帝,曾与东夷族大战,不胜,而怒触不周之山,致使天倾地陷,造成人间大灾难。

烈山氏:又叫厉山氏,其首领为烈山或柱。

史籍《国语·鲁语上》中记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在史籍《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记载:“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而在史籍《礼记·祭法》中则称:“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植百谷。”一般认为烈山氏为炎帝后裔,仍为农神、谷神。烈山,本是烧山垦田之意。炎帝神农氏,名石年,传说在位一百四十年(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说在位一百二十年,逝世后葬湖南茶陵(今酃县塘田乡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

第二世,临魁,炎帝长子,在位八十年(公元前3076~前2997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六十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四十九年(公元前2936一前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四十五年(公元前2887一前2843年)。

第六世,帝来(厘),在位四十八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第七世,帝哀(裹),在位四十二年(公元前2794一前2753年)。

帝哀之后为节茎,节茎不愿为帝。节茎有三子,为节氏、戏氏、克氏。节氏和戏氏也不愿为帝,由克,即榆罔即位。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长,在位五十五年;因德不及其弟轩辕,故让位。轩辕即黄帝,姬姓有熊氏,从此帝系转入姬姓。神农氏后裔繁衍发展,支族甚多。在商、周时期,分建很多国家(方国)。传说神农姓姜名轨,一名石年。神农之子,有神氏、农氏、列氏、厉氏和柱等。厉氏分衍出丽氏和赖氏。节茎之后,有节氏、戏氏、克氏三支。克传帝榆罔(参卢),其后衍生榆氏、露、赤狄和白狄;戏传器和小帝。

器的后裔为钜、伯陵、祝庸三支。

钜之后有封氏、钜氏、封父、富父氏。

伯陵生蜂氏和逢氏,逢生殳氏、延氏和鼓氏,鼓生灵契氏,灵契生氐氏。祝庸氏胄胤更加发达:祝庸生术嚣,术嚣生条、勾龙(即后土);勾龙平水土有功,后人纪念,尊为社神;勾龙之后有勾氏、勾龙氏、共工氏、信氏、垂氏;共工氏衍生共氏、龚氏;信生夸父;垂生噎鸣(即伯夷)。伯夷之后为太岳氏、骀氏、怡氏;太岳即四岳,其后裔于商、周时期受分封,于是有了吕氏、申氏、隋氏、淳氏、向氏、薄氏、甘氏、州氏、文叔氏、岳氏、先龙氏等。

节茎的后裔节氏,就是今节氏的始祖,世居北海。在西周至战国时期,其活动范围主要在今山东省潍坊市、博山市,以及烟台市的蓬莱地区。

节姓节姓起源三

源于官位,出自古代官吏符节令,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符节,用以示信。符节令,就是执掌符节的官吏,为帝王国君的亲信之臣,亦称“掌节”,在两周时期的王室分隶于秋官、地官两府司管辖,在各诸侯国则直接为君主管控。在典籍《尚书·康诰》中记载:“惟厥正人越小臣诸节。注:诸有符节之臣,若为官行文书而有符,今之印者也。”在典籍《周礼·地官》中也记载:“掌节,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王命。凡通达于天下者,必有节以传辅之。无节者,有几则不达。注:以王命往来,必有节以为信。”在典籍又《周礼·秋官》中亦记载:“小行人掌达天下之六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以金为之。道路用旌节,门关用符节,都鄙用管节,皆以竹为之。”关于符节,在典籍《周礼·玉藻》中记载:“凡君召以三节,二节以走,一节以趋。注:随事缓急,急则二节,故走。缓则一节,故趋也。”在史籍《左传·文十二年》中记载:“秦西乞术曰:不腆先君之敝器,使下臣致诸执事,以为瑞节。注:节,信也。”在史籍《史记·秦始皇纪》中亦记载:“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曰:旄节者,编旄为之,以象竹节。”因此,在古代符节是非常重要的信物,符节令、掌节使都是非常重要的官吏。

在符节令、掌节使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即称节氏,世代相传至今。

节姓节姓起源四

源于官位,出自古代地方官吏买节,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元朝时期赴南亚使节周达观撰著的《真腊风土记》中记载:“村中人家稍密,有鎭守之官,名曰买节。”真腊,是唐朝时期的称谓,就是吴哥时代(公元802~1432年)的柬埔寨,建都于吴哥窟。真腊在元朝时期的版图曾包括了今整个柬埔寨、部份泰国、老挝、缅甸及越南,一时无两。后逐渐衰败,最后于公元1432年被暹罗素可泰王朝(Sukhothai,泰国)入侵,君主弃城逃往森林,两年后的公元1434年再次复国,迁都金边。从此,吴哥窟便被遗弃,在世上消失了五百年,直至公元十九世纪中叶才重新为世人所知。买节,就是真腊吴哥王朝御下的一种地方官吏,拥有一定的兵权,以维护地方治安为要,如同元、明、清诸朝西南地区的土千总,有世袭之惯例。

在柬埔寨,自古就与中国往来密切,时有贵族子女入华学习、经商、联姻,其买节的后裔子孙中有在元、明时期入中国留居者,即取先祖官职称谓为汉化姓氏者,称买节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买氏、节氏,分别融入汉族、壮族、瑶族、侗族、京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中,世代相传至今,主要分布在今广西、广东、福建、江西等地。

节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九百六十五位,以北海、合浦为郡望。

今山东省的潍坊安丘市,淄博市博山区源泉镇中皮村,河北省的故城县,河北任县大宋村等地,河北省清河县刘唐口村、渡口驿村、鲁庄、杨儒林村等地,河南泌阳县、叶县、濮阳,内蒙古,福建,广东,东北等地均有节氏族人分布。

北海郡: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说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隋、唐两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合浦郡:合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素有“南珠故郡,海角名区”之美誉。秦始皇三十三年(丁亥,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置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制,今合浦县境属象郡辖地。汉朝初期,今合浦县境属南越国辖地,汉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划出南海、郡交界地方置合浦郡,郡治徐闻(今广东海康),同时设合浦县。合浦县辖地为今合浦、浦北、北海、灵山、钦洲、博白、廉江、容县、北流以及邕宁、横县的一部分。东汉末期的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210年),孙权派大将步骘任交州刺史,合浦属孙吴辖地。三国时期的孙吴黄武五年(丙午,公元226年),分合浦以北归广州管辖,孙黄武七年(戊申,公元228年),合浦郡改称官郡,同年划出合浦县南境设官县,与合浦同属珠官郡。孙吴太元二年至太平(公元252~258年)复称合浦郡。孙吴永安三年(庚辰,公元260年),划出合浦县西北部设置昌平县(今广西横县),隶属合浦郡。晋朝时期太康元年(戊子,公元268年),撤珠崖郡并入合浦郡,同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设荡昌县(今广西容县),东晋建武元年(丁丑,公元317年)以后,又析合浦县地置新安县。合浦郡隶属交州,郡址在合浦县城(今浦北县旧州)。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永初元年(庚申,公元420年),合浦郡属交州,南朝宋元嘉九年至大明八年(公元432~464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置临漳郡。属广州。南朝宋秦始七年(辛亥,公元471年),划出广州临漳郡和交州的合浦、宋寿二郡,同时增设百粱、龙苏、安昌、南流、永宁、富昌六郡,统称越州。越州和临漳郡驻地在今浦北县泉水乡境内。合浦郡管辖合浦、徐闻、荡昌、朱官、朱卢、晋始、新安六县。郡治在合浦县城。南朝齐建元元年(己未,公元479年),合浦郡治迁徐闻县。合浦郡墨守成规徐闻、合浦、朱卢、新安、晋始、荡昌、朱丰、宁广等九县。南朝齐永明六年(戊辰,公元488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置北流郡,属越州。合浦郡驻地由徐妆迁合浦县城,其时越州管辖的郡增至二十个。南朝梁天监元年(壬午,公元502年)以后,撤销临漳郡及其属县,并归合浦县。越州治所迁合浦县城。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交合浦郡并入越州。隋大业元年(乙丑,公元605年),越州必称禄州。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禄州与合州(今雷州半岛)合并,称合州。同年合州必称合浦郡,隶属扬州,辖十一县,其中,合浦、龙苏、封山三县在今合浦、浦北县境内。郡址在合浦县。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合浦郡改称越州,同年析合浦县部份辖地设置安昌、高城、大廉、大都四县,与合浦县同属越州。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在今营盘乡境内设珠池县,划出大都县隶属白州(今博白县)。唐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越州改称廉州。唐贞观十二年(戊戌,公元638年),撤销安昌、珠当二县并归合浦县。唐天宝元年(甲子,公元724年),廉州复称合浦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改称恩州,辖合浦、封山、蔡龙、大廉四县。驻地在合浦县城。五代十国时期,南汉乾亨元年(辛未,公元971年),在今常乐圩附近设置常乐州,并划出合浦县部分辖地,新设博电、零绿、盐场三县为其辖地,其时恩州辖合浦、封山、蔡龙、大廉四县,治所在合浦县。南汉大宝五年(壬戌,公元962年),在海门镇(今廉州镇)设置媚川部,专管采珠。宋朝开宝四年(辛未,公元971年),撤销媚川都。宋开宝五年(壬申,公元972年)将封山、蔡龙、大廉三县并入合浦县。同年撤销常乐州,复设廉州,将其所属博电、零绿、盐场三县合并置石康县(县城在今石康镇境内),隶属廉州,同年廉州驻地迁长沙场(今石康镇顺塔村)。宋太平兴国八年(癸未,公元983年),撤销廉州,改设太平军,驻地海门镇。同年撤销合浦县,并入石康县。太平军仅辖石康县。太平军仅辖石康县。宋咸平元年(戊戌,公元998年)撤销太平军,复设廉州,称廉州合浦县。廉州合浦郡和合浦县驻地均在海门镇。廉州合浦郡辖合浦、石康二县。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廉州合浦郡改为廉州路安抚司。元至元十七年(庚辰,公元1280年),改为廉州总管府,元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廉州路辖合浦、石康二县,驻地在合浦县城。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廉州路为廉州府,辖合浦、石康二县,属广东布政司。明洪武七年(甲寅,公元1374年)廉州府降为州,撤销合浦县,廉州辖石康一县。明洪武四十年(辛酉,公元1381年),廉州升为府,复置合浦县,钦县为复为州。合浦县城为廉州府驻地。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石康三县。明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将石康并入合浦县。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三县。清朝顺治元年(甲申,公元1644年),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二县,驻地合浦城,隶属广东行省。清光绪十四年(戊子,公元1888年),钦州升为直隶州。廉州府辖合浦、灵山二县。清光绪二十年(甲午,公元1884年)以后,划出逐溪县的涠洲岛隶属合浦县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公元1906年)廉州府隶属廉钦道。清宣统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农历8月,将廉钦道改称钦廉军政府。廉州府属钦廉军政府,仍辖合浦、灵山二县,驻地合浦县城。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撤销廉州府。合浦县直属钦廉军政府辖。同军钦廉军政府改称钦廉绥靖处(今广西钦州)。合浦县隶属钦廉绥靖处,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撤销钦廉绥靖处,改设钦廉道。合浦县隶属钦廉道。民国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撤销钦廉道,合浦县直属广东省。民国十九年(庚午,公元1930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南区绥靖公属(今广东茂名)。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在合浦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49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南路专区。1950年合浦县改属广东省钦廉专区。1951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钦州专区。同年5月10日将合浦县辖的北海东镇、西镇、高德乡、涠洲乡设北海市。1952年合浦县隶属广西省钦州专区。同年5月31日将合浦县北部析置浦北县。1953年钦州专署迁合浦县廉州镇。1955年钦州专区划归广东省,改称合浦专区,合浦县属合浦专区。1958年撤合浦专区,将所属县市并入广东省湛江专区。合浦县属湛江专区。同时将北海市和浦北县并归合浦县。1959年6月份设北海镇(县级),1965年复设浦北县,同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专区。1970年钦州专区改称钦州地区,合浦县属钦州地区。1987年7月合浦改隶北海市辖。1988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治海开放县。

北海堂:以望立堂。

南珠堂:以望立堂,亦称合浦堂。

一、(節)jié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辽宁之清原,山东之龙口,河北之黄骅,山西之太原、运城,湖北之老河口,安徽之贵池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元和姓纂》云:“《周礼》:掌节上士,子孙以官为氏。”

2、《姓氏考略》注引《姓氏寻源》云:“姜姓后有节氏。炎帝居生节茎,节姓宜出此。”

3、又云:“或符节令以官为氏。”望出京兆。明代有节铎。

二、(節)

节姓分布:台湾、江苏建湖、内蒙古等地均有此姓。

节姓起源:

1、姜姓之后有节氏,炎帝居生节茎,节姓宜出于此。节茎,地名,在今陕西省境。

2、《周礼》有掌节之官,地官之属,子孙以官为氏。或符节令之后,以官为氏。

节姓名人:

节孟高,明时河南上蔡人,洪武中贡(荐举之义)官仓大使。

郡望:京兆。

历史名人

郡望

北海郡: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说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隋、唐两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合浦郡:合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素有“南珠故郡,海角名区”之美誉。秦始皇三十三年(丁亥,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置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制,今合浦县境属象郡辖地。汉朝初期,今合浦县境属南越国辖地,汉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划出南海、郡交界地方置合浦郡,郡治徐闻(今广东海康),同时设合浦县。合浦县辖地为今合浦、浦北、北海、灵山、钦洲、博白、廉江、容县、北流以及邕宁、横县的一部分。东汉末期的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210年),孙权派大将步骘任交州刺史,合浦属孙吴辖地。三国时期的孙吴黄武五年(丙午,公元226年),分合浦以北归广州管辖,孙黄武七年(戊申,公元228年),合浦郡改称官郡,同年划出合浦县南境设官县,与合浦同属珠官郡。孙吴太元二年至太平(公元252~258年)复称合浦郡。孙吴永安三年(庚辰,公元260年),划出合浦县西北部设置昌平县(今广西横县),隶属合浦郡。晋朝时期太康元年(戊子,公元268年),撤珠崖郡并入合浦郡,同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设荡昌县(今广西容县),东晋建武元年(丁丑,公元317年)以后,又析合浦县地置新安县。合浦郡隶属交州,郡址在合浦县城(今浦北县旧州)。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永初元年(庚申,公元420年),合浦郡属交州,南朝宋元嘉九年至大明八年(公元432~464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置临漳郡。属广州。南朝宋秦始七年(辛亥,公元471年),划出广州临漳郡和交州的合浦、宋寿二郡,同时增设百粱、龙苏、安昌、南流、永宁、富昌六郡,统称越州。越州和临漳郡驻地在今浦北县泉水乡境内。合浦郡管辖合浦、徐闻、荡昌、朱官、朱卢、晋始、新安六县。郡治在合浦县城。南朝齐建元元年(己未,公元479年),合浦郡治迁徐闻县。合浦郡墨守成规徐闻、合浦、朱卢、新安、晋始、荡昌、朱丰、宁广等九县。南朝齐永明六年(戊辰,公元488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置北流郡,属越州。合浦郡驻地由徐妆迁合浦县城,其时越州管辖的郡增至二十个。南朝梁天监元年(壬午,公元502年)以后,撤销临漳郡及其属县,并归合浦县。越州治所迁合浦县城。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交合浦郡并入越州。隋大业元年(乙丑,公元605年),越州必称禄州。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禄州与合州(今雷州半岛)合并,称合州。同年合州必称合浦郡,隶属扬州,辖十一县,其中,合浦、龙苏、封山三县在今合浦、浦北县境内。郡址在合浦县。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合浦郡改称越州,同年析合浦县部份辖地设置安昌、高城、大廉、大都四县,与合浦县同属越州。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在今营盘乡境内设珠池县,划出大都县隶属白州(今博白县)。唐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越州改称廉州。唐贞观十二年(戊戌,公元638年),撤销安昌、珠当二县并归合浦县。唐天宝元年(甲子,公元724年),廉州复称合浦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改称恩州,辖合浦、封山、蔡龙、大廉四县。驻地在合浦县城。五代十国时期,南汉乾亨元年(辛未,公元971年),在今常乐圩附近设置常乐州,并划出合浦县部分辖地,新设博电、零绿、盐场三县为其辖地,其时恩州辖合浦、封山、蔡龙、大廉四县,治所在合浦县。南汉大宝五年(壬戌,公元962年),在海门镇(今廉州镇)设置媚川部,专管采珠。宋朝开宝四年(辛未,公元971年),撤销媚川都。宋开宝五年(壬申,公元972年)将封山、蔡龙、大廉三县并入合浦县。同年撤销常乐州,复设廉州,将其所属博电、零绿、盐场三县合并置石康县(县城在今石康镇境内),隶属廉州,同年廉州驻地迁长沙场(今石康镇顺塔村)。宋太平兴国八年(癸未,公元983年),撤销廉州,改设太平军,驻地海门镇。同年撤销合浦县,并入石康县。太平军仅辖石康县。太平军仅辖石康县。宋咸平元年(戊戌,公元998年)撤销太平军,复设廉州,称廉州合浦县。廉州合浦郡和合浦县驻地均在海门镇。廉州合浦郡辖合浦、石康二县。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廉州合浦郡改为廉州路安抚司。元至元十七年(庚辰,公元1280年),改为廉州总管府,元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廉州路辖合浦、石康二县,驻地在合浦县城。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廉州路为廉州府,辖合浦、石康二县,属广东布政司。明洪武七年(甲寅,公元1374年)廉州府降为州,撤销合浦县,廉州辖石康一县。明洪武四十年(辛酉,公元1381年),廉州升为府,复置合浦县,钦县为复为州。合浦县城为廉州府驻地。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石康三县。明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将石康并入合浦县。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三县。清朝顺治元年(甲申,公元1644年),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二县,驻地合浦城,隶属广东行省。清光绪十四年(戊子,公元1888年),钦州升为直隶州。廉州府辖合浦、灵山二县。清光绪二十年(甲午,公元1884年)以后,划出逐溪县的涠洲岛隶属合浦县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公元1906年)廉州府隶属廉钦道。清宣统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农历8月,将廉钦道改称钦廉军政府。廉州府属钦廉军政府,仍辖合浦、灵山二县,驻地合浦县城。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撤销廉州府。合浦县直属钦廉军政府辖。同军钦廉军政府改称钦廉绥靖处(今广西钦州)。合浦县隶属钦廉绥靖处,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撤销钦廉绥靖处,改设钦廉道。合浦县隶属钦廉道。民国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撤销钦廉道,合浦县直属广东省。民国十九年(庚午,公元1930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南区绥靖公属(今广东茂名)。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在合浦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49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南路专区。1950年合浦县改属广东省钦廉专区。1951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钦州专区。同年5月10日将合浦县辖的北海东镇、西镇、高德乡、涠洲乡设北海市。1952年合浦县隶属广西省钦州专区。同年5月31日将合浦县北部析置浦北县。1953年钦州专署迁合浦县廉州镇。1955年钦州专区划归广东省,改称合浦专区,合浦县属合浦专区。1958年撤合浦专区,将所属县市并入广东省湛江专区。合浦县属湛江专区。同时将北海市和浦北县并归合浦县。1959年6月份设北海镇(县级),1965年复设浦北县,同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专区。1970年钦州专区改称钦州地区,合浦县属钦州地区。1987年7月合浦改隶北海市辖。1988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治海开放县。

北海堂:以望立堂。

南珠堂:以望立堂,亦称合浦堂。

一、(節)jié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辽宁之清原,山东之龙口,河北之黄骅,山西之太原、运城,湖北之老河口,安徽之贵池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元和姓纂》云:“《周礼》:掌节上士,子孙以官为氏。”

2、《姓氏考略》注引《姓氏寻源》云:“姜姓后有节氏。炎帝居生节茎,节姓宜出此。”

3、又云:“或符节令以官为氏。”望出京兆。明代有节铎。

二、(節)

节姓分布:台湾、江苏建湖、内蒙古等地均有此姓。

节姓起源:

1、姜姓之后有节氏,炎帝居生节茎,节姓宜出于此。节茎,地名,在今陕西省境。

2、《周礼》有掌节之官,地官之属,子孙以官为氏。或符节令之后,以官为氏。

节姓名人:

节孟高,明时河南上蔡人,洪武中贡(荐举之义)官仓大使。

郡望:京兆。

姓氏源流

一、(節)jié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辽宁之清原,山东之龙口,河北之黄骅,山西之太原、运城,湖北之老河口,安徽之贵池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元和姓纂》云:“《周礼》:掌节上士,子孙以官为氏。”

2、《姓氏考略》注引《姓氏寻源》云:“姜姓后有节氏。炎帝居生节茎,节姓宜出此。”

3、又云:“或符节令以官为氏。”望出京兆。明代有节铎。

二、(節)

节姓分布:台湾、江苏建湖、内蒙古等地均有此姓。

节姓起源:

1、姜姓之后有节氏,炎帝居生节茎,节姓宜出于此。节茎,地名,在今陕西省境。

2、《周礼》有掌节之官,地官之属,子孙以官为氏。或符节令之后,以官为氏。

节姓名人:

节孟高,明时河南上蔡人,洪武中贡(荐举之义)官仓大使。

郡望:京兆。

堂号

北海郡: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说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隋、唐两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合浦郡:合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素有“南珠故郡,海角名区”之美誉。秦始皇三十三年(丁亥,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置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制,今合浦县境属象郡辖地。汉朝初期,今合浦县境属南越国辖地,汉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划出南海、郡交界地方置合浦郡,郡治徐闻(今广东海康),同时设合浦县。合浦县辖地为今合浦、浦北、北海、灵山、钦洲、博白、廉江、容县、北流以及邕宁、横县的一部分。东汉末期的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210年),孙权派大将步骘任交州刺史,合浦属孙吴辖地。三国时期的孙吴黄武五年(丙午,公元226年),分合浦以北归广州管辖,孙黄武七年(戊申,公元228年),合浦郡改称官郡,同年划出合浦县南境设官县,与合浦同属珠官郡。孙吴太元二年至太平(公元252~258年)复称合浦郡。孙吴永安三年(庚辰,公元260年),划出合浦县西北部设置昌平县(今广西横县),隶属合浦郡。晋朝时期太康元年(戊子,公元268年),撤珠崖郡并入合浦郡,同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设荡昌县(今广西容县),东晋建武元年(丁丑,公元317年)以后,又析合浦县地置新安县。合浦郡隶属交州,郡址在合浦县城(今浦北县旧州)。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永初元年(庚申,公元420年),合浦郡属交州,南朝宋元嘉九年至大明八年(公元432~464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置临漳郡。属广州。南朝宋秦始七年(辛亥,公元471年),划出广州临漳郡和交州的合浦、宋寿二郡,同时增设百粱、龙苏、安昌、南流、永宁、富昌六郡,统称越州。越州和临漳郡驻地在今浦北县泉水乡境内。合浦郡管辖合浦、徐闻、荡昌、朱官、朱卢、晋始、新安六县。郡治在合浦县城。南朝齐建元元年(己未,公元479年),合浦郡治迁徐闻县。合浦郡墨守成规徐闻、合浦、朱卢、新安、晋始、荡昌、朱丰、宁广等九县。南朝齐永明六年(戊辰,公元488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置北流郡,属越州。合浦郡驻地由徐妆迁合浦县城,其时越州管辖的郡增至二十个。南朝梁天监元年(壬午,公元502年)以后,撤销临漳郡及其属县,并归合浦县。越州治所迁合浦县城。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交合浦郡并入越州。隋大业元年(乙丑,公元605年),越州必称禄州。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禄州与合州(今雷州半岛)合并,称合州。同年合州必称合浦郡,隶属扬州,辖十一县,其中,合浦、龙苏、封山三县在今合浦、浦北县境内。郡址在合浦县。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合浦郡改称越州,同年析合浦县部份辖地设置安昌、高城、大廉、大都四县,与合浦县同属越州。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在今营盘乡境内设珠池县,划出大都县隶属白州(今博白县)。唐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越州改称廉州。唐贞观十二年(戊戌,公元638年),撤销安昌、珠当二县并归合浦县。唐天宝元年(甲子,公元724年),廉州复称合浦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改称恩州,辖合浦、封山、蔡龙、大廉四县。驻地在合浦县城。五代十国时期,南汉乾亨元年(辛未,公元971年),在今常乐圩附近设置常乐州,并划出合浦县部分辖地,新设博电、零绿、盐场三县为其辖地,其时恩州辖合浦、封山、蔡龙、大廉四县,治所在合浦县。南汉大宝五年(壬戌,公元962年),在海门镇(今廉州镇)设置媚川部,专管采珠。宋朝开宝四年(辛未,公元971年),撤销媚川都。宋开宝五年(壬申,公元972年)将封山、蔡龙、大廉三县并入合浦县。同年撤销常乐州,复设廉州,将其所属博电、零绿、盐场三县合并置石康县(县城在今石康镇境内),隶属廉州,同年廉州驻地迁长沙场(今石康镇顺塔村)。宋太平兴国八年(癸未,公元983年),撤销廉州,改设太平军,驻地海门镇。同年撤销合浦县,并入石康县。太平军仅辖石康县。太平军仅辖石康县。宋咸平元年(戊戌,公元998年)撤销太平军,复设廉州,称廉州合浦县。廉州合浦郡和合浦县驻地均在海门镇。廉州合浦郡辖合浦、石康二县。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廉州合浦郡改为廉州路安抚司。元至元十七年(庚辰,公元1280年),改为廉州总管府,元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廉州路辖合浦、石康二县,驻地在合浦县城。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廉州路为廉州府,辖合浦、石康二县,属广东布政司。明洪武七年(甲寅,公元1374年)廉州府降为州,撤销合浦县,廉州辖石康一县。明洪武四十年(辛酉,公元1381年),廉州升为府,复置合浦县,钦县为复为州。合浦县城为廉州府驻地。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石康三县。明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将石康并入合浦县。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三县。清朝顺治元年(甲申,公元1644年),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二县,驻地合浦城,隶属广东行省。清光绪十四年(戊子,公元1888年),钦州升为直隶州。廉州府辖合浦、灵山二县。清光绪二十年(甲午,公元1884年)以后,划出逐溪县的涠洲岛隶属合浦县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公元1906年)廉州府隶属廉钦道。清宣统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农历8月,将廉钦道改称钦廉军政府。廉州府属钦廉军政府,仍辖合浦、灵山二县,驻地合浦县城。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撤销廉州府。合浦县直属钦廉军政府辖。同军钦廉军政府改称钦廉绥靖处(今广西钦州)。合浦县隶属钦廉绥靖处,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撤销钦廉绥靖处,改设钦廉道。合浦县隶属钦廉道。民国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撤销钦廉道,合浦县直属广东省。民国十九年(庚午,公元1930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南区绥靖公属(今广东茂名)。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在合浦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49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南路专区。1950年合浦县改属广东省钦廉专区。1951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钦州专区。同年5月10日将合浦县辖的北海东镇、西镇、高德乡、涠洲乡设北海市。1952年合浦县隶属广西省钦州专区。同年5月31日将合浦县北部析置浦北县。1953年钦州专署迁合浦县廉州镇。1955年钦州专区划归广东省,改称合浦专区,合浦县属合浦专区。1958年撤合浦专区,将所属县市并入广东省湛江专区。合浦县属湛江专区。同时将北海市和浦北县并归合浦县。1959年6月份设北海镇(县级),1965年复设浦北县,同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专区。1970年钦州专区改称钦州地区,合浦县属钦州地区。1987年7月合浦改隶北海市辖。1988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治海开放县。

北海堂:以望立堂。

南珠堂:以望立堂,亦称合浦堂。

一、(節)jié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辽宁之清原,山东之龙口,河北之黄骅,山西之太原、运城,湖北之老河口,安徽之贵池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元和姓纂》云:“《周礼》:掌节上士,子孙以官为氏。”

2、《姓氏考略》注引《姓氏寻源》云:“姜姓后有节氏。炎帝居生节茎,节姓宜出此。”

3、又云:“或符节令以官为氏。”望出京兆。明代有节铎。

二、(節)

节姓分布:台湾、江苏建湖、内蒙古等地均有此姓。

节姓起源:

1、姜姓之后有节氏,炎帝居生节茎,节姓宜出于此。节茎,地名,在今陕西省境。

2、《周礼》有掌节之官,地官之属,子孙以官为氏。或符节令之后,以官为氏。

节姓名人:

节孟高,明时河南上蔡人,洪武中贡(荐举之义)官仓大使。

郡望:京兆。

[ 节 ]字的同音字 - [ jie,j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