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读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jié ]

读音:jié

拼音:jie

简繁:截

五笔:FAWY

五行:木

部外:暂无

五笔:FAWY

笔画:14画

吉凶:暂无

仓颉:JIOG

结构:半包围

郑码:EHNI

四角:43250

区位:2956

统一码:622A

异体字:擮,?,?,?

英汉互译:cut off,stop,obstruct,intersect

笔顺:横、竖、横、撇、竖、点、横、横、横、竖、横、斜钩、撇、点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2132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zuidu.com

起源

截姓主要源自:芈姓。

单一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职司截,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周灵王姬泄心廿四年(楚康王芈昭十二年,公元前548年),楚国的司马(掌管军政和军赋的长官)蒍掩奉令尹子木之令开始整治赋税,查核甲兵。蒍掩,熊姓,公元前?~前543年待考,亦称薹奄,是前任令尹子冯之子。他当时采取的军赋改革政策就是著名的《掩庀赋》:“书土田税制,量入修赋,赋车籍马,赋车兵、徒兵、甲之数……”即根据实际收入的多少来征集军赋,这就率先突破了奴隶制社会旧军赋的限制,凡楚军一律自食其力从而减少国家负担,各军旅展开垦殖竞赛,积极贮备军粮与军饷。同时,蒍掩还大力在国内全面调查土地、农田、山林、水泽等国土资源,弄清各地地势、土质、出产等情况,规划水利设施,指导农牧业生产,然后根据农、林、牧、副、渔等诸业收入的多少,制定税额征税。楚国由此更加强盛,疆域扩大及长江南北。楚国专门征收赋税的机构上为“大府”,即中央税收、财政机关,下为最基层的征税机构,即“关”。二者的分工是:“大府”直接负责征收少数重要的物资如马、牛、羊等的过关税;“关”则负责征收大多数普通货物的税收。司截,亦称关截史,为楚国的小官吏。司截之官职即从令尹子木开始起设立,属于“关”衙,负责按指定时间征收赋税,核准后上缴大府。纳税过时者,司截有权进行滚税加利,称之为“截关”,这一税制管理方法一直为历朝历代所沿用,并在汉、唐时期开始衍传各国。

在司截的后裔子孙中,即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截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截氏、司氏,世代相传至今。截氏族人大多尊奉熊蒍掩为得姓始祖。

截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以楚州为郡望。

今湖北省的汉川市、枝江市,湖南省的湘潭市宁乡县,山东省的荣成市等地,均有截氏族人分布。

楚州:春秋战国时期,楚州先后属吴、越、楚等诸侯国。秦统一后建淮阴县,楚州部分地区属淮阴县。楚汉之际,属项羽西楚。汉高祖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封韩信为楚王,楚州属楚王国。同年,贬韩信为淮阴侯,封刘缠为射阳侯,楚州分属二侯国。汉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淮阴侯国降为县。西汉惠帝三年(己酉,公元前192年),射阳侯国为县。汉元狩六年(甲子,公元前117年),置临淮郡,淮阴、射阳县属临淮郡。王莽称制,改射阳为临淮亭,淮阴为嘉信。东汉建武十五年(己亥,公元39年),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治白马湖北),山阳之名始见。东汉末年,广陵郡移治射阳。东晋义熙七年(辛亥,公元411年),广陵、临淮二郡改为临淮、广陵、山阳等五郡,山阳郡治所在山阳县。时射阳与山阳并存,分属临淮、山阳二郡。萧齐时,阳平郡寄治山阳。南齐永明七年(己巳,公元489年),割山阳官渎(邗沟)以西三百户置寿张县,割直渎(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东淮阴镇下流杂一百户置淮安县,淮安县之名始见。两县属原先寄治山阳的东平郡。隋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置楚州,治淮阴。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公元592年),移楚州治山阳县,州旋废。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去淮阴县入山阳县,不久复置。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置东楚州,治山阳县。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裁西楚州,东楚州改称楚州,仍治山阳县。南宋建炎三年(己酉,公元1129年),置楚、泗、承州。涟水军镇抚使、淮东安抚制置使、京东河北镇抚大使等均驻节楚州山阳城。宋绍定元年(戊子,公元1228年),李全火烧楚州城,遂废楚州,升山阳县为淮安军,隶宝应州。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设淮东安抚司于山阳。次年,改为淮东总管府,时县境设有山阳、淮安、淮阴、新城四县。元至元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总管府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县。元至正二十六年(丙午,公元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阳。清雍正九年(辛亥,公元1731年),析淮安府山阳、盐城二县地置阜宁县。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淮安府裁撤。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山阳县改称淮安县。抗日战争时期,楚州分属两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运西地区属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8月成立的淮宝县抗日民主政府,运东地区属民国二十九年10月成立的淮安县抗日民主政府。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2月,淮城市由淮安县划出,为苏皖等五行政区直辖市;9月,淮城市又并入淮安县。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12月,淮城等二次解放,与清江市合组成立两淮市。次年3月,裁两淮市,淮城区仍属淮安县。1950年3月,淮宝县裁撤,其部分辖地归淮安。时淮安属盐城专区。1954年8月,淮安县由盐城专区划入淮阴专区。1983年3月,成立省辖淮阴市,淮安县属淮阴市。1988年2月,撤销淮安县,建立淮安市(为县级市)。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淮安撤市建区,更名为楚州区。

楚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山阳堂、淮阴堂。

一、jié

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大同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新编千家姓》亦收。

二、

综合: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湖南攸县有此姓。

历史名人

郡望

楚州:春秋战国时期,楚州先后属吴、越、楚等诸侯国。秦统一后建淮阴县,楚州部分地区属淮阴县。楚汉之际,属项羽西楚。汉高祖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封韩信为楚王,楚州属楚王国。同年,贬韩信为淮阴侯,封刘缠为射阳侯,楚州分属二侯国。汉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淮阴侯国降为县。西汉惠帝三年(己酉,公元前192年),射阳侯国为县。汉元狩六年(甲子,公元前117年),置临淮郡,淮阴、射阳县属临淮郡。王莽称制,改射阳为临淮亭,淮阴为嘉信。东汉建武十五年(己亥,公元39年),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治白马湖北),山阳之名始见。东汉末年,广陵郡移治射阳。东晋义熙七年(辛亥,公元411年),广陵、临淮二郡改为临淮、广陵、山阳等五郡,山阳郡治所在山阳县。时射阳与山阳并存,分属临淮、山阳二郡。萧齐时,阳平郡寄治山阳。南齐永明七年(己巳,公元489年),割山阳官渎(邗沟)以西三百户置寿张县,割直渎(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东淮阴镇下流杂一百户置淮安县,淮安县之名始见。两县属原先寄治山阳的东平郡。隋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置楚州,治淮阴。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公元592年),移楚州治山阳县,州旋废。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去淮阴县入山阳县,不久复置。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置东楚州,治山阳县。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裁西楚州,东楚州改称楚州,仍治山阳县。南宋建炎三年(己酉,公元1129年),置楚、泗、承州。涟水军镇抚使、淮东安抚制置使、京东河北镇抚大使等均驻节楚州山阳城。宋绍定元年(戊子,公元1228年),李全火烧楚州城,遂废楚州,升山阳县为淮安军,隶宝应州。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设淮东安抚司于山阳。次年,改为淮东总管府,时县境设有山阳、淮安、淮阴、新城四县。元至元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总管府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县。元至正二十六年(丙午,公元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阳。清雍正九年(辛亥,公元1731年),析淮安府山阳、盐城二县地置阜宁县。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淮安府裁撤。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山阳县改称淮安县。抗日战争时期,楚州分属两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运西地区属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8月成立的淮宝县抗日民主政府,运东地区属民国二十九年10月成立的淮安县抗日民主政府。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2月,淮城市由淮安县划出,为苏皖等五行政区直辖市;9月,淮城市又并入淮安县。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12月,淮城等二次解放,与清江市合组成立两淮市。次年3月,裁两淮市,淮城区仍属淮安县。1950年3月,淮宝县裁撤,其部分辖地归淮安。时淮安属盐城专区。1954年8月,淮安县由盐城专区划入淮阴专区。1983年3月,成立省辖淮阴市,淮安县属淮阴市。1988年2月,撤销淮安县,建立淮安市(为县级市)。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淮安撤市建区,更名为楚州区。

楚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山阳堂、淮阴堂。

一、jié

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大同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新编千家姓》亦收。

二、

综合: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湖南攸县有此姓。

姓氏源流

一、jié

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大同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新编千家姓》亦收。

二、

综合: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湖南攸县有此姓。

堂号

楚州:春秋战国时期,楚州先后属吴、越、楚等诸侯国。秦统一后建淮阴县,楚州部分地区属淮阴县。楚汉之际,属项羽西楚。汉高祖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封韩信为楚王,楚州属楚王国。同年,贬韩信为淮阴侯,封刘缠为射阳侯,楚州分属二侯国。汉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淮阴侯国降为县。西汉惠帝三年(己酉,公元前192年),射阳侯国为县。汉元狩六年(甲子,公元前117年),置临淮郡,淮阴、射阳县属临淮郡。王莽称制,改射阳为临淮亭,淮阴为嘉信。东汉建武十五年(己亥,公元39年),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治白马湖北),山阳之名始见。东汉末年,广陵郡移治射阳。东晋义熙七年(辛亥,公元411年),广陵、临淮二郡改为临淮、广陵、山阳等五郡,山阳郡治所在山阳县。时射阳与山阳并存,分属临淮、山阳二郡。萧齐时,阳平郡寄治山阳。南齐永明七年(己巳,公元489年),割山阳官渎(邗沟)以西三百户置寿张县,割直渎(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东淮阴镇下流杂一百户置淮安县,淮安县之名始见。两县属原先寄治山阳的东平郡。隋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置楚州,治淮阴。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公元592年),移楚州治山阳县,州旋废。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去淮阴县入山阳县,不久复置。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置东楚州,治山阳县。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裁西楚州,东楚州改称楚州,仍治山阳县。南宋建炎三年(己酉,公元1129年),置楚、泗、承州。涟水军镇抚使、淮东安抚制置使、京东河北镇抚大使等均驻节楚州山阳城。宋绍定元年(戊子,公元1228年),李全火烧楚州城,遂废楚州,升山阳县为淮安军,隶宝应州。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设淮东安抚司于山阳。次年,改为淮东总管府,时县境设有山阳、淮安、淮阴、新城四县。元至元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总管府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县。元至正二十六年(丙午,公元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阳。清雍正九年(辛亥,公元1731年),析淮安府山阳、盐城二县地置阜宁县。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淮安府裁撤。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山阳县改称淮安县。抗日战争时期,楚州分属两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运西地区属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8月成立的淮宝县抗日民主政府,运东地区属民国二十九年10月成立的淮安县抗日民主政府。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2月,淮城市由淮安县划出,为苏皖等五行政区直辖市;9月,淮城市又并入淮安县。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12月,淮城等二次解放,与清江市合组成立两淮市。次年3月,裁两淮市,淮城区仍属淮安县。1950年3月,淮宝县裁撤,其部分辖地归淮安。时淮安属盐城专区。1954年8月,淮安县由盐城专区划入淮阴专区。1983年3月,成立省辖淮阴市,淮安县属淮阴市。1988年2月,撤销淮安县,建立淮安市(为县级市)。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淮安撤市建区,更名为楚州区。

楚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山阳堂、淮阴堂。

一、jié

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大同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新编千家姓》亦收。

二、

综合: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湖南攸县有此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