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āo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1252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www.zuidu.com
超姓超姓起源一
源于羌族,出自古党项羌颇超氏部落,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超氏,出自古羌族颇超氏。后汉化省文为颇氏、超氏,亦有为李氏者。晋朝时期上虞(今浙江上虞)即有该族超氏分布。到唐僖宗广明二年(公元881年),党项羌人拓跋思恭在夏州(今内蒙古与陕西交界处的白城子)建立了夏州政权,辖夏、绥、银、宥四州。夏国是以陕、甘、宁、青一带的党项羌族为主体,包括西北其他民族在内组建的国家。党项羌族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跋氏八部,以拓跋部最强,起群首领导作用。后因受吐蕃不断的侵犯和骚扰,遂向唐朝政府申请内迁于陕西、宁夏一带。
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夏国第十一世太祖李得明逝世,其子李元昊继位,号夏景宗。公元1032年,元昊改姓嵬名氏,自称“兀卒”(青天子),立国号为“大夏”。因在宋朝之西,宋人称其为“西夏”。初立的大夏国纪年为夏景宗显道元年。西夏疆域包括今甘肃大部、宁夏全部、陕西北部和青海、内蒙的部分地区,总共统辖三十二州,国都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宋理宗宝庆二年(成吉思汗二十一年,公元1226年),蒙古成吉思汗率兵亲自伐夏。宋宝庆三年(成吉思汗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蒙古军猛烈攻占,尽破大夏国城邑,人民伤亡惨重。而成吉思汗也在该年病逝。为避免大夏国人民更大的伤亡和损失,第二十一世末帝李眈屈降。而蒙古诸将则尊成吉思汗遗命,仍将西夏末帝李眈杀之,并彻毁大夏诸代王陵。至此,夏国立国三百四十六年灭亡。夏国灭亡后,其国人后裔分散逃亡。
颇超氏一族大部分在历史演进中逐渐汉化,但仍有少部分保留了羌族本质,这部分羌族在今阿坝州理县桃坪乡、甘孜州丹巴等地仍有分布。
超姓超姓起源二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超穆特部落,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超穆特氏,亦称潮穆特氏,世居布尔噶苏台(木兰围场,今河北承德)。后有满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aomut Hala。
蒙古族、满族、锡伯族、达斡尔族超穆特氏,在清朝晚期以后有冠汉姓为超氏者。
超氏是一个多民族的姓氏群体,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千二百十五位,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河北省的承德市等地。
上虞县: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相传父系氏族社会后期,虞舜避丹朱之乱来此。据郭沫若考证,殷商甲骨文中已有“上虞”地名。夏帝少康后属越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上虞县,属会稽郡。新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废上虞入会稽县,属会稽郡。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56年)初恢复上虞县,属会稽郡。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分上虞南乡入始宁县,同属会稽郡,历三国两晋南北朝不变。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上虞、始宁入会稽县,先后属吴州、越州、会稽郡。唐朝初期,今上虞境仍为会稽县的一部分,属越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曾以剡县与故始宁地为嵊州,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州废。唐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属会稽郡。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后,仍属越州。唐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分会稽复置上虞。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并入余姚,次年复置,属越州。五代时属吴越国东府。北宋仍属越州。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改越州为绍兴府。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绍兴府为绍兴路,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复为绍兴府,上虞皆为其属县。清承明制。民国初年改府制为道制,上虞属会稽道。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废道制,直属于省。民国21年,属浙江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解放初属绍兴专区。1952年2月起属宁波专区,1964年9月起属绍兴专区。1968年6月起初属绍兴地区。1983年8月起属绍兴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上虞与绍兴县、余姚县相邻部分地区有几次变动。1954年秋,绍兴县东关区及汤浦区的四峰、渔浦、汤霞、四村、胜江五乡和富盛区的长东、保山、长塘、会胡4乡划入上虞。1956年11月,丰惠区永兴乡和下管区王家庄、大岭顶村划归余姚县,绍兴县川下村划归汤浦乡;1960年8月及1966年1月,下管大公社的大山、隐地、黑龙潭、悬岩、溪山五村以及陈溪公社戴王、糜家二村划归余姚县。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建县时县治设百官镇,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县治迁丰惠镇,1954年9月,县人民政府迁至百官镇。1992年10月18日上虞撤县设市。资料有待补充。
余杭郡:本来是秦朝的会稽郡所管辖的余杭县。东汉的时候又隶属于吴郡。南朝陈在此设置钱溏郡,隋朝的时候改名为余杭郡。其时辖地均在今浙江省境内杭山一带,有余杭山,地近太湖。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顺治年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余杭堂:以望立堂。
会稽堂:以望立堂。
上虞堂:以望立堂。
一、超chāo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山西之太原,上海之松江,江西之金溪,福建之清流,广西之灌阳,广东之新会、高要、吴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彝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
二、超
超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超姓起源:见《元和姓纂》。
超姓名人:
超喜,汉时太仆。超华,明时江西宜黄人,正德中任卫经历。
郡望:临川,临淄。
上虞县: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相传父系氏族社会后期,虞舜避丹朱之乱来此。据郭沫若考证,殷商甲骨文中已有“上虞”地名。夏帝少康后属越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上虞县,属会稽郡。新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废上虞入会稽县,属会稽郡。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56年)初恢复上虞县,属会稽郡。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分上虞南乡入始宁县,同属会稽郡,历三国两晋南北朝不变。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上虞、始宁入会稽县,先后属吴州、越州、会稽郡。唐朝初期,今上虞境仍为会稽县的一部分,属越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曾以剡县与故始宁地为嵊州,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州废。唐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属会稽郡。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后,仍属越州。唐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分会稽复置上虞。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并入余姚,次年复置,属越州。五代时属吴越国东府。北宋仍属越州。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改越州为绍兴府。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绍兴府为绍兴路,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复为绍兴府,上虞皆为其属县。清承明制。民国初年改府制为道制,上虞属会稽道。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废道制,直属于省。民国21年,属浙江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解放初属绍兴专区。1952年2月起属宁波专区,1964年9月起属绍兴专区。1968年6月起初属绍兴地区。1983年8月起属绍兴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上虞与绍兴县、余姚县相邻部分地区有几次变动。1954年秋,绍兴县东关区及汤浦区的四峰、渔浦、汤霞、四村、胜江五乡和富盛区的长东、保山、长塘、会胡4乡划入上虞。1956年11月,丰惠区永兴乡和下管区王家庄、大岭顶村划归余姚县,绍兴县川下村划归汤浦乡;1960年8月及1966年1月,下管大公社的大山、隐地、黑龙潭、悬岩、溪山五村以及陈溪公社戴王、糜家二村划归余姚县。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建县时县治设百官镇,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县治迁丰惠镇,1954年9月,县人民政府迁至百官镇。1992年10月18日上虞撤县设市。资料有待补充。
余杭郡:本来是秦朝的会稽郡所管辖的余杭县。东汉的时候又隶属于吴郡。南朝陈在此设置钱溏郡,隋朝的时候改名为余杭郡。其时辖地均在今浙江省境内杭山一带,有余杭山,地近太湖。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顺治年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余杭堂:以望立堂。
会稽堂:以望立堂。
上虞堂:以望立堂。
一、超chāo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山西之太原,上海之松江,江西之金溪,福建之清流,广西之灌阳,广东之新会、高要、吴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彝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
二、超
超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超姓起源:见《元和姓纂》。
超姓名人:
超喜,汉时太仆。超华,明时江西宜黄人,正德中任卫经历。
郡望:临川,临淄。
一、超chāo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山西之太原,上海之松江,江西之金溪,福建之清流,广西之灌阳,广东之新会、高要、吴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彝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
二、超
超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超姓起源:见《元和姓纂》。
超姓名人:
超喜,汉时太仆。超华,明时江西宜黄人,正德中任卫经历。
郡望:临川,临淄。
上虞县: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相传父系氏族社会后期,虞舜避丹朱之乱来此。据郭沫若考证,殷商甲骨文中已有“上虞”地名。夏帝少康后属越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上虞县,属会稽郡。新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废上虞入会稽县,属会稽郡。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56年)初恢复上虞县,属会稽郡。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分上虞南乡入始宁县,同属会稽郡,历三国两晋南北朝不变。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上虞、始宁入会稽县,先后属吴州、越州、会稽郡。唐朝初期,今上虞境仍为会稽县的一部分,属越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曾以剡县与故始宁地为嵊州,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州废。唐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属会稽郡。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后,仍属越州。唐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分会稽复置上虞。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并入余姚,次年复置,属越州。五代时属吴越国东府。北宋仍属越州。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改越州为绍兴府。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绍兴府为绍兴路,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复为绍兴府,上虞皆为其属县。清承明制。民国初年改府制为道制,上虞属会稽道。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废道制,直属于省。民国21年,属浙江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解放初属绍兴专区。1952年2月起属宁波专区,1964年9月起属绍兴专区。1968年6月起初属绍兴地区。1983年8月起属绍兴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上虞与绍兴县、余姚县相邻部分地区有几次变动。1954年秋,绍兴县东关区及汤浦区的四峰、渔浦、汤霞、四村、胜江五乡和富盛区的长东、保山、长塘、会胡4乡划入上虞。1956年11月,丰惠区永兴乡和下管区王家庄、大岭顶村划归余姚县,绍兴县川下村划归汤浦乡;1960年8月及1966年1月,下管大公社的大山、隐地、黑龙潭、悬岩、溪山五村以及陈溪公社戴王、糜家二村划归余姚县。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建县时县治设百官镇,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县治迁丰惠镇,1954年9月,县人民政府迁至百官镇。1992年10月18日上虞撤县设市。资料有待补充。
余杭郡:本来是秦朝的会稽郡所管辖的余杭县。东汉的时候又隶属于吴郡。南朝陈在此设置钱溏郡,隋朝的时候改名为余杭郡。其时辖地均在今浙江省境内杭山一带,有余杭山,地近太湖。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顺治年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余杭堂:以望立堂。
会稽堂:以望立堂。
上虞堂:以望立堂。
一、超chāo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山西之太原,上海之松江,江西之金溪,福建之清流,广西之灌阳,广东之新会、高要、吴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彝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
二、超
超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超姓起源:见《元和姓纂》。
超姓名人:
超喜,汉时太仆。超华,明时江西宜黄人,正德中任卫经历。
郡望:临川,临淄。
其他姓氏
[ 超 ]字的同音字 - [ chao ]
[ 超 ]的同部首字 - [ 走 ]部